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上一篇我们说完了圣人和圣人训,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下至圣先师孔夫子的这几句教诲。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的教诲有很多,《弟子规》的作者为何单单相中了这几句话呢?不光是因为开头有“弟子”两个字,更重要的是这几句话表达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从结构上看,这段话有点儿象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筐,一个筐里装的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另一个筐里装的是“则以学文”,中间那根扁担代表“行有余力”。
我们先来看“学文”,“文”是个什么东东?《论语·雍也篇》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就是物体表面的纹理、文采,有点儿象我们今天说的“颜值”。天上的文叫天文,地上的文叫地理,人间的文叫人文。
“学文”泛指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比如孩子们在学校里学的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舞蹈等等,这些都是在增加我们身上的文采,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
与此相对应,另一个筐里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就都是“质”了,质就是内在的质地、品质。按照儒家圣人的说法,这些“质”都是不学而知的,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为啥行有余力才学文呢?这是要强调做人是根本,知识次之。我们上一篇说过“成色"与”斤两“,质跟成色相关,文跟斤两相关。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是时间上有先后,只是个义理上的次第。做人不地道,文采越多越有毒,所以人们说“就怕流氓有文化”嘛。
做人这件事上,必须知行合一。《论语·公冶长篇》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就去实践,没去实践之前,生怕再听到另一个道理。而我们呢,“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白居易请教鸟窠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有些失望,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啊!”
禅师答:“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却行不得。”
行起来真难哪!这几年我做培训师,深切体会到讲讲理论模型容易,真用起来很难,然而不去用,你永远体会不到理论模型的妙处。生活中的道理也一样,听起来都懂,其实不过是认得这几个字罢了,如果不去做,你永远突破不了文字障,见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大美境界。
因为理念都是成对出现的,而实践是整合的。我们既说“三思后行”,又说“当机立断”;既说“谦谦君子”,又说“当仁不让”,如果不去行起来,只会迷失在文字编织的罗网里。
所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却不去践行,其实不是真知道,只是以为自己知道了。
人们想当然认为,我们教育孩子的都是小道理,有时甚至拿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来哄孩子,其实错了,我们教育孩子的都是第一等的大道理,只是要去行出来,才能悟到其间的奥妙。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弟子规》要行给孩子看,而非说给孩子听。
我们强调”质“的重要性,并没有看轻”文“的意思,文和质是一体两面的东西,用现在流行的话儿来说,质是being,文是doing,这两个缺一不可。文不足则野,质不足则史。野就是粗糙,野蛮;史就是浮夸,不切实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弟子规》列举的一百多条行为规范,其实都是”文“,而且是300年前的”人文“,“文”是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我们践行这些”文“的时候,必须要理解其中的质(精神内涵)是什么,否则就是不切实际,流于形式了。
接下来几篇我们将依次说说构成“质”的几个条目,孝悌谨信爱众亲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