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还有不到一个月,又一届新生,就将走入大学校园了。
经历了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的寒窗苦读,经历了黑色高三和高考炼狱的洗礼,估计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卯足了劲,要在大学里,使出洪荒之力,好好“浪”一回。
网上的一条微博,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大学里应该去去想去的地方,读读应该读的书,逃一逃想逃的课,追一追想追的人,喝一喝想喝的酒,打一打想打的架,都是些健康快乐、充沛的事情。
大学要做些什么,就是要做些在30岁、40岁之后回想起来,依然能够感到热泪盈眶的事情,这就是大学,这就是青春时代应该做的事情。
在2010年出版的专著《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一书中,我反复强调:
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一定要尽早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出书本,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同时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
曾经有一个学生,专门就这个问题跑来问我:
“老师,有同学认为:以后工作的时间还长着呢,接触社会的机会也有的是,而读书的时间却不多,所以大学里应该好好浪漫一下、纯洁一下,没必要那么早接触社会,弄得自己很累很俗。我觉得他说的也很有道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大学,风花雪月,还是一地鸡毛?
这,还真是一个纠结的问题。
【02】
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在中国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矛盾和突出呢?
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
中国学生对于大学生活寄托了太多憧憬和期盼,而他们上大学之前的生活又过于单调苍白,几乎全耗在读书考试上了。
就我所知,发达国家的生涯教育是从幼儿园大班就开始的,孩子们从6岁起,就要认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的职业,同时通过童子军活动进行初步的职场体验。到了14岁,外国孩子基本上都需要通过兼职打工,来赚取零花钱。
因此,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就对职业和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
也就是说,他们“一地鸡毛”的现实体验,是贯穿在6岁到22岁、这样一个长达16年的漫长过程中的,自然就会安排得比较从容;到了大学,自然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风花雪月”。
【03】
比如,美国从小学开始,便在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形式丰富多彩:
职业日
美国的小学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到学校来给学生们介绍各自的工作。
带孩子上班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美国的“带孩子上班日”,凡是年满6岁到16岁的孩子都可以在这一天随父母上班,了解和学习父母的生存之道。
职业影子日
每年的“职业影子日”这一天,学校会出面帮学生联系,到那些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去当一天义工。学生们可以象影子一样跟在他们理想的职业模特后面,观察体验现实生活。
职业实践活动
美国孩子很小便开始了职业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会组织诸如开公司、开饭店等等模拟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孩子们从小就在家长的鼓励下,帮邻居干活。年满14岁的孩子,则大多利用业余时间外出打工,以取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04】
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同时也了解挣钱的不易,从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暑假,我都安排孩子卖一个月的报纸。
在此期间,我听过各种各样的“怪话”,什么折磨孩子、使用童工、想钱想疯了等等。
最好笑的是有一次,孩子说一个老奶奶牵着孙子路过时,指着她对孙子说:
“看到没有,这个小姐姐就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才不得不出来卖报纸的。你要是以后上学了不好好读书,也只能像她一样卖报纸!”
和发达国家相反,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将学校和社会割裂开来的:学校,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知识的圣地;学生,就是要专心于学习,学有所成再谈论职业。
同时,由于高考的巨大压力,导致大多数中国学生在上大学前,都只能埋头读书,对社会上各行各业,基本上一无所知。
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唯一要求是:“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就是考出好成绩。除了学习,你什么事都不要管。”
【05】
由于上大学之前耗费了过多时间在读书考试上,对职业和社会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因此中国学生到了大学,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上这一课。
将别人16年的人生体验,浓缩到大学4年去完成,自然会很紧张,相应地留给“风花雪月”的时间和空间,就不可能太多。
因此,如果你希望在大学里更多地“风花雪月”、不辜负青春年华,可能你就需要像外国孩子那样,在上大学之前多花一点时间去兼职、去打工,去体验“一地鸡毛”的现实人生。
没有“一地鸡毛”,何来“风花雪月”?!
如果你上大学前没有打过工,大学里又只想着“风花雪月”,那么,以后你就不要抱怨:
为什么你的求职之路,如此艰难;
为什么你的职场人生,如此狗血。
拉下的课,总会补;
出来混,迟早要还。
P.S.现在离开学还有20多天,如果你想补课,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