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爱、用乐于助人之心,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什么有时还会引起他人的不愉快,甚至冲突。作者认为是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阻碍了爱的表达,蒙蔽了我们的爱。因此我们要避免这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即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观点1:道德评判
你认为世界上有好人和坏人吗?你认为坏人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吗? 你知道对好人坏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吗?我们是否可以用爱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价值观,而不再认为他是坏人货是好人?作者认为,道德评判是指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是邪恶的。例如,“你的毛病就是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这是不恰当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语言使我们陷入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分类,将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的。
这个观点对我有启示。从小到大,我们习惯说貌似客观的语言,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比如老师留的作业,我不想做,那老师就是太过分了,如果有人开车很快,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同样的,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也会觉得自己有毛病。我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略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比如老公在玩游戏,我就认为他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这些词语如,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粗心大意、强迫症等等,暗含着个人的价值观和需要,其实已经无意识地加上了道德评判的标签。不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即使他们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我们该如何表达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呢?如何区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呢?比如,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每个人或许都会不一样。如果我们用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看法,而不会指责他人。如果看到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我们可能会说:“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是邪恶的”,这样的表达就带有了评判的性质。如果我们用爱的语言去表达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说,“对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我很担心,我主张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冲突。”如果我们表达对事物的看法,能够做到不批评,不指责、不辱骂、不归类、不比较、不评论,就是非暴力沟通提倡的表达方式。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和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作者会在以后的篇章中指导我们如何表达,让我们慢慢领悟,并去践行。
观点2:进行比较
作者认为,比较也是评判。如果你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进行比较,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作者引用作家丹·格林伯特《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的例子,诙谐的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让大家做的练习是用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的真人尺寸全身照和自己的身体尺寸进行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这个练习实现了他的承诺。在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此时我们的心情极为低落,可是翻到下一页,我们发现第一个练习仅是热身运动。我们就明白了之间的差别。同时,他还用音乐家莫札特12岁时的出色表现和读者目前成就进行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事实上,比较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每个人的长相、生长环境和认知水平不同,就决定了我们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的收获会有不同。然而,社会文化的影响,让人和人的比较无处不在。我们在承认人和人有差异的基础上再进行比较,会让比较更积极更乐观。字典上“比较”一词的解释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就是发现异同。通过比较发现别人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发现别人的劣势。别人也会通过比较发现我们的优势和劣势。你羡慕别人优势的同时,别人也可能在羡慕你的优势。人比人气死人,就是我们经常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进行比较,而产生了不愉快的心情。我们知道,他人优势的背后或许有一些你尚不知道的条件和经历。所以我们要坦然接受他人所具有的的优势,同时可以学习借鉴他人优势,而不是用他人的优势来否定自己,强求和他人一样的收获。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优势也可能是他人不具备的,或许也是他人学习的榜样。优劣势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因此,接受人与人的不同,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独特性,同时为满足你也想具备的他人的优势的愿望而去积极行动,用平和的心态和赞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我们才会有好心情。
观点3:回避责任
作者认为,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这一短语。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你让我伤透了心”,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这个观点对我启发。生活中我听到以上的说法实在是太多了,听起来很无奈,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说。看了作者的论述,我明白了,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行为。当我们的思想进一步成熟,当我们明白生活是由我们自己选择和造就的,我们就不会把责任推给社会及他人。
当这位母亲说,“我每天不得不做饭。我讨厌做饭。我早就受够了”这样的话语时,她表达了太多的无可奈何和被迫屈从的情绪。这种情绪比做饭这件事带给家人的伤害更大。家人宁可选择不让她做饭,也不愿意听到这样的抱怨声。。
观点4:强人所难
作者认为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处罚。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我们以为作为父母、师长或经理,职责就是改变他人,或者让他循规蹈矩。
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我们习惯了管理和被管理,虽然有时会不情愿,但也不明白为什么作为管理者,我们要求他人改变,难道这也有问题?
作者会在第六章《请求与命令的区别》里重点论述,让我们先接受这个观点,后面再慢慢领悟并践行。
观点5: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
作者认为,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意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家长常常说孩子像小树,所以要用剪子剪去它的枝枝叉叉,孩子才能够茁壮成长。那么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是否采用了爱的方式去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或家人或同事,有太多的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我们对人发了脾气会后悔,下次又依然如故,却又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是我们有太多的先入为主的价值观,有意或无意的产生了各类评判,比如“你应该”,“应当”或“不得不”,他人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事,我们就会发脾气,认为是他人的问题。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喜欢用追随权威的形式,以求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用价值观和个人需求给他人贴上了道德标签。我们以为我们是善行,却是强人所难,我们以为我们不得不做,却是在推卸责任,这些异化的沟通方式,让我们丧失了本身感受,迷失了对他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