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与事,在不经意间被人们遗忘、丢失,淹没在了漫漫岁月的长河中,从此再无人知晓了。有心的人们,请多多记下那些不同寻常的人与事,为后人多多留下点过往确切的情趣、意味、欢乐与感慨……
下面记下的是本人2006年9月青藏铁路刚开通不久,赴藏后在拉萨参观布达拉宫时遇到的,不同寻常的购票入门的经历(幸亏当年在藏期间便将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否则,现再回忆整个购票入门过程,还真有点理不大清了。)
一日上午九点多,淅淅沥沥下着小雨,空气格外清甜。我打着伞,悠哉地走向布达拉宫。一到布宫的旁门就看见一侧,摆着一张桌子,桌子后面站着几个工作人员。前面是排队等着办理入门手续的游客,我即排进了队,进队后便自顾自地想着什么。轮到我时,负责登记的藏族壮汉示意我伸过手去,我不知所以,乖乖地将手伸了过去,他一把拉住,迅速翻转过来,在我手背上用粗粗的碳素笔写下了一串曲里拐弯的符号(后来才知是藏文数字),然后又将同样的符号写在了登记簿上。我疑惑地,轻声细语地指着手背上的那一串符号,问他:“要是不小心被雨水抹掉了怎么办?”他威武地挥动着手臂,用相当标准的普通话,微笑着,连声道:“抹不掉,抹不掉”并让我中午十二点左右,再来一趟。带着手背上那一串曲里拐弯的符号,带着对办理入门手续下一环节的未知,举着伞欢悦地向我的下个目标大昭寺走去。
安放在大昭寺门前的大香炉,香火长年不衰。虽小雨淅淅,大昭寺门前狭小的空间,还是挤满了全身伏地顶礼膜拜的众信徒。他们在自己脚下的一席之地上,向他们心中的至崇至尊,伏下身躯,致以虔诚的礼拜。大昭寺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殿高四层,由回廊、院落组成。寺内供奉着大量佛像、藏经等极其珍贵的文物。大昭寺无论殿堂、回廊的建筑风格、造型装饰,还是寺内供奉的珍藏都渗透着藏汉文化艺术的融汇,这也是她的精髓之所在。
出了大昭寺,雨已不再下了。我又转悠了一遭周边的八廓街,给亲朋好友买了些真假不知的小物件。这时已过了十一点,我该回布达拉宫办票处了。在回布宫的路上,我忽想起了手背上那一串曲里拐弯的符号,抬手一看,已被先前的雨滴沁得有些模糊了。我有点忐忑地来到了办票处,看到了那张桌子前,排着几个人,喜幸幸地挨个向站在桌后面的壮汉亮出了各自身上那曲里拐弯的一串符号。这一串串符号有写在手背上的,手腕上的,还有写在不怕冷的穿短袖衫人的胳膊上的,此番景象煞是有趣。当我有些心虚地给他亮出手背上已有些模糊的一串符号时,根本就用不着我担心,壮汉立马认出,随即在一张写着136号的小纸片递给了我。让我进去办理,进门一瞧,只见门内靠墙的边廊里,有一排长椅,排队办理入门手续的人(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一直延伸到边廊外。我先是站到了队伍的最后面,又觉得不大对,出列查看,这才发现,边廊内那一排长椅的椅背上按顺序写着数字,我很快在椅背上找到了我的136号,随后便神速地翻过了边廊外不算太高的栅栏(边廊狭窄,挤过去太费劲),正当人们还在诧异时,哈哈,我已塌实地坐在了136号的位置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