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后一天啦,翻了翻这一年的公众号,长长短短,写了差不多一百零几篇。今年把中国历史讲完了,开始了中国地理系列,中间穿插了圆桌会、周末观影、漫步老北京等系列。其实想写的东西还有好多好多,可惜时间有限,中年确实是人生最忙碌的阶段,也只有周末可以拿来写点东西。
公众号开通一年多了,基本上保持一周两篇的频率,有朋友说挺佩服我的毅力,其实这些文章,除了极个别我自己的随笔,都是跟儿子的聊天记录,有的是事后补录的,有的是提前备课,不管哪种,对我都是放松和享受的事情。当然更享受的是,儿子都很爱听。
为什么讲这些和孩子的课业没什么关系的东西?这源于我对教育的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网络论坛上充满着对阶级晋升、阶级跌落的焦虑,好像孩子没达到社会公认的“成功”就是人生的失败。前不久有幸聆听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先生的讲座,他说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直指事物的本质,最美好的总是最简单的。
从这个思路审视教育,上述那些认识显然都不是最简单的。我提供一个思路,教育在传授基本知识之外,最重要的一是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二是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加上心理健康,基本可以保证一个人顺利渡过他(她)的一生。难道这不是我们应该首先确保的事情吗?在这个目标达成之前,其他东西都是舍本逐末。
关于这两点,学校教育做的都不够好,现在孩子们的体育课太少了,而且基本上是放羊。体育是很重要的,不光是锻炼身体,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对培养团队精神有极大作用,不知为何我们的学校总是不重视这些。
集体运动是培养团队精神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心理健康,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当然这纯属业余理论啦。第一是正确而稳固的三观,三观是什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你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人生,你认为什么是更有价值的。这听起来挺虚,其实一点都不虚,每个人成年后独自面对人生、面对社会,这一生要面临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选择,每一次选择依据的都是自己的三观。我们常说身边的某某人“有原则”,其实就是他(她)在每次选择中都遵循了自己稳固的三观。
三观是主观的东西,要一定说谁对谁错,很难说。但主流社会有一定的标准,我们这几十年人生的经历,也应该有自己的感悟,一些普世的价值,比如自由、开放、公正、平等……这都是没有问题的。人的一生有命,有运,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这可不是宣扬迷信,科学的“命”包含了基因、家庭等先天条件),而运是自己能把握的,人生无数次的选择构成了人的“运”,三观决定我们自己的“运”,人生可能顺利,可能波折,但只要有正确而稳固的三观,就能平稳的渡过这一生。这是我们应当首要追求的目标。
心理健康的第二层,我认为在自信和乐观这两种品质中,最好能至少占一样。当然这两点都和天生的性格有关系,是不好强求的,但还是要尽可能的去开发和培养,因为这两种品质可以让平稳的一生更有质量。
“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这是误导了很多人的价值观,信奉这种价值观的人,就是缺乏自信和乐观这两种品质。以财富区分阶层,以阶层区分成败,这本身是扭曲的价值观,如果一个社会目前是以这种价值观为主流,那么它也不可能是长久的。
人活一生,要有质量,这种质量不完全是财富和地位决定的。“宁愿在宝马车里哭”,说明自己的生活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能够在自行车上笑”,说明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谁的质量高,不言自明。有一次步入一个街边公厕,实在是太干净了,没有任何污渍、水渍,没有一点异味,从没见过这么干净的公厕。出来时,特意看了一眼公厕的值班室,是一位中年妇女,穿着朴素而整齐,在狭小的房间里,她正和一个小女孩说笑着吃中饭,大概是上学的女儿回来吃中饭吧。她俩一人一盘热腾腾的饺子,还有两盘精致的小菜。这个场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生活质量不是由财富、地位决定的,自信和乐观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一碗阳春面》,中学语文课,大家还都记得吧?自信而乐观的一家人,你能说三人分吃两碗阳春面的日子是没有质量的吗?那是生命中满满的记忆。
心理健康的第三层,如果能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那就太棒了。正确而稳固的三观让人生平稳,此生可以无憾;自信或乐观的品质让人生更有质量,此生可谓精彩;持续的好奇心可以让人生有所建树,此生值得喝彩。对这第三层,我心下有点落寞,现在手机、移动网络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今后VR(虚拟现实)再发展起来更不得了。如果说过去的人们保持了长久的好奇心,可能是那时候没什么东西可以长久的占据人们的注意力(书可以,但书更可以激发人的好奇心),现代科技对人的感官刺激太大了,我非常担心这会破坏孩子们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心。
希望是杞人忧天吧。这个公众号所写的东西,主要是针对心理健康的,别看杂七杂八,目前的中心都是围绕着三观的建立。如果要给2018年定个目标,那就对第二层、第三层再有所涉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