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好几天《摆渡人》的票就开始抢购了,不知道在圣诞季这个虐心虐体的季节里,我该不该去看一眼这个可以记录一段我的梦想的故事。
并不是说我和故事里的主角有类似的经历,而是,这篇文章是我听电台主播读文章的开始。朋友推荐过来的主播读的这篇文章瞬间敲醒了沉浸在崩溃里的我,就想感受到自己的无助和彷徨的时候,被故事所吸引,被故事所打动。也许那段时间里的我是失败的,就算现在回看近十年的生活,好像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唯独在听到《摆渡人》之后尝试去做的一些事情,才让我自己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那时候总觉得自己蛮不错的,自视甚高的样子一定让好多人讨厌吧。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自己的声音,这一点,我决不妥协,哼,绝不。于是,找到了张嘉佳写的原著,找到了一个没有人的角落,就用一只带有话筒的线控耳机再加一部小破手机开始了录音。在一遍一遍的改正发音,一遍一遍的纠正错字中度过了一个下午。没有接触过任何训练,没有任何技巧的朗读,让我自己感受到了文章的另外一层魅力。就像好多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幕一样,在媒体发达泛滥的时代里,寻找着新的盈利的同时,寻找着新的诠释方式。一千个人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林黛玉。从不会单纯的以某一种思维去控制一个人的理解,人与人的世界价值观相近的才能有类似的理解,但是又怎么会一样,求同存异其实才是相处之道。那么新媒体诠释之后的文学又有哪些吸引我们的地方,又有哪些能够让我们在原著之外找到共鸣。
我不知道我有多久没有看过哪些改编之后的电影或电视剧了。从过去的《傲慢与偏见》《简爱》《福尔摩斯》到后来的《哈利波特》《鬼吹灯》《盗墓笔记》甚至是《甄嬛传》以及《藏地密码》。或许是我心中的主角永远是我心中想象的样子,不管怎样的演员,永远不可能成为那个人,那个永远生活在作品里的主人公。不管演员演得多好,不管我多喜欢孙俪演绎的甄嬛,我都不会去用自己在看原著时候的心情去看电视情节。不公平也不喜欢这样做。
这一次的《摆渡人》实在是太让我纠结,毕竟那时候是这篇文章让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虽然不一定能让太多人接受我自己的声音,但是在我的朗读中我发现了好多自己曾经忽略的细节,发现了自己实现了一个很久很久都没有去尝试的小理想。这是我第一次去尝试让自己说做就做,不去找任何借口,不去纠结任何困难。人生来不是用来退缩的,是用来前进的。
怎么说呢,烦烦乱乱说了很多很多,但是很开心看到了一片简短的小说被改编,被重新演绎,这是令人喜悦的,张嘉佳应该也是开心的。更多的,于我而言,是伤感的,我没能打破对这次改编的背叛,我选择不去欣赏。我没有想继续去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我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理解被改变,我爱自己的声音诠释的故事,我最爱的小玉会不会在作者的笔下找到了会为她“拼命,就是现在死了也不会后悔”的人。真的好希望每次听到自己的声音的时候,都有种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
只有这样,我才能继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小梦想,或者,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