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诚先生在此节谈及薙发令问题:“多尔衮刚进关时,曾经严令沿途军民一律剃发结辩,遵从满俗。入关后,又命令京师军民为崇祯吊丧三日后立即剃发改制,为人抵触,于五月二十四日收回成命。
实际上,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己卯),就命令吴三桂剃发了。《清实录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卷四》四月己卯条:令山海城内军人各薙发以马步兵一万隶平西王。随摄政睿亲王直趋燕京。
《清实录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卷五》五月戊子朔条: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师至通州,知州率百姓迎降,谕令薙发。
五月庚寅(初三)条: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兵部曰:今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难军民,皆吾赤子,出之水火而安全之。各处城堡,着遣人持檄招抚,檄文到日,薙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军民免其迁徙。其为首文武官员即将钱粮丹籍兵马数目、亲赍来京朝见。有虽称归顺而不薙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又谕:故明内外官民人等,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名开报。如虚饰假冒者罪之。其避贼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兵丁愿从军或愿归农者许,该管官送至兵部,分别留遣。凡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五月辛卯(初四)条:摄政和硕睿亲王......仍晓谕乱民曰:昔流寇猖獗,肆虐民人。我朝兴仁义之师,大张挞伐,出斯民于水火。所在安居,独闻三河县无知奸民、乘机窃发。谋害邑令。法宜剪除。但念尔等皆属吾民。不忍加兵。以故先行驰谕。其速改前非。遵制薙发。
五月戊戌(十一日)条:戊戌。摄政和硕睿亲王、谕故明官员军民人等曰:明季骄淫坏法,人心瓦解,以致流寇乘机肆虐。我朝深用悯恻,爰兴仁义之师、灭尔仇讐出尔水火,绥安都城兆姓归心。近闻土寇蜂起,乌合倡乱。念尔等俱吾赤子、不忍即加兵革。已往者姑从宽宥。谕到、俱即薙发。改行安业。毋怙前非。
五月辛亥(廿四日):又谕兵部曰:我国建都燕京,天下军民之罹难者如在水火之中,可即傅檄救之。其各府州县,但驰文招抚文到之日即行归顺者、城内官员、各升一级,军民各仍其业,永无迁徙之劳。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薙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朿发,悉从其便。
可见多尔衮之原意,薙发就是分别顺逆,就是归顺的标志。传言八国联军进北京,京师之民手书”顺民“跪门前,以示归顺之意。张勋复辟时,京师假发辫大为流行,亦是归顺之标志也。
观图,满洲之初,其发辫称谓金钱鼠尾,发辫之小,铜钱之孔可以穿过,足可征之。随着时代变迁,发辫越来越粗大。后来,天津之混混,竟然以铁丝,红绸等物顺入发中,以示其别。冯骥才先生的小说《辨神》,后来改编成电影,有陈宝国主演,就是说明辫子之用。山东淄博孙之獬,据说是第一个薙发易服之汉官,上朝之时,满洲官员之列,不愿意收留此类汉官,汉官之列,又不愿意收留此无耻之徒,遂发奋上奏多尔衮,要天下汉民皆薙发易服。后来,淄博起义,义军抓住此公,用锥子在其头上钻孔植发,盖为植发第一人也,或是传说。
到了顺治二年,才正式下达薙发令,如录:《清实录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卷十七》 顺治二年六月丙辰(初六日)条:得之江南奏捷,谕诸王公大臣有“至各郡邑投诚官员、或为福王所授,或为王等所委。俱开明履历,分别注册。各处文武军民、尽令薙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此令原为投降之军民而言,非对所有臣民也。六月十六日丙寅(7、9),谕礼部曰:“向来矱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不几为异国之人乎?此事无俟朕言,想天下臣民亦必自知也。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矱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辨决不轻贷,该地方文武各官皆当严行察验。若有复为此事、渎进章奏,欲将朕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其衣帽装束、许从容更易,悉从本朝制度,不得违异。该部即行傅谕京城内外,并直隶各省府州县卫所城堡等处,俾文武衙门官吏师生,一应军民人等、一体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