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 且读且行
石化第三小学 周 风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对于经典的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操和行为规范的需要。我们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在青少年中扎根、开花、结果,更要成为我们民族昂然前行的动力。
2012年11月18-20日我全程参加了由中华书局和安庆市教育局共同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 在随后的两天半的时间里,我聆听了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北师大博导李山教授的《<论语>与孔子思想》、台湾台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财贵先生的《读经教育重回体制之呼吁》、香港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主席温金海先生的《开宗明义说<论语>》、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常务理事戴学忱老师的《什么是吟诵》、语言学家、吟诵学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恩保先生的《<论语>与吟诵教学》等专家的讲座,今年3月10日,我赴合肥参加了第四届安徽省小学语文乐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再次聆听陈琴老师示范课《黍离》和《如何迎接文化复兴态势下的母语教学变革》讲座,深受教益。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正在热播。不少人形容这档节目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经典古文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新课标将诵读经典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开展经典诵读不仅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昌盛的需要,也是我们素质教育、国民教育、提升教育品质的需要;更是我们文化办学的需要。下面我具体谈谈在班级践行经典诵读的做法:
一、坚持不懈诵读经典。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让经典进入课堂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中华古诗词经典》等重要著作。在每个年段分别体现出来,可想而知,经过六年的学习积累,我想学生的收获将是极大的。小学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孩子们能将经典诗文熟读成诵、烂记于心,再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践行,定会终生受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将经典诵读教育抓在平时,练在日常,更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流于表面化、表演化。
培训结束后,“心动更要行动”!台湾台中师范大学读经推广第一人王财贵教授在报告中说,要选择“现在有意义,将来意义更大的教材来教”。604班是几年前接手的新班级,虽然毕业班教学任务很紧,但我还是立即选择复印了《弟子规》材料。《弟子规》360句,113件事,就是让孩子通过衣食住行,扎下幸福人生的根,也就是孔老夫子讲的“素”。我每周安排一节课进行经典诵读教学。通过开展古诗文的诵读活动,不仅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播,而且使学生在此活动中,提高了诵读的兴趣,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
接下来我将《弟子规》内容作为班级“庆元旦迎新春”钢笔字竞赛的内容,后来我开始了大循环教学,从本班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就学习《弟子规》、《千字文》、《中华传统经典导读》……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地开展这项活动。在教育越来越需要调试的当下,让我们重新激活古圣先贤的智慧,让中华经典真正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二、开展朗读、背诵课文比赛。
“800多年前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
每一篇文字的选择和朗读,其实传递的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事实证明,即使在碎片化时代,安静的阅读和认真地聆听也从未远去。人生自有诗意,它让我们浮躁的内心找到平静和充实,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与清澈,留下许多诗意的美好,就像春风一样传承弘扬古诗词在你、我、他之中,在中华大地上。
为了调动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上学期我在班级开展了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比赛。先讲讲朗读课文比赛:第一轮每位同学从已学的课文里边自选一段到台前朗读,我现场评分,找一位同学记下得分;第二轮得分95分以上的选手参加复赛,最后找一篇没学过的课文,选手现场抽签决定出场顺序进入决赛,由我和同学们的平均分为决赛总成绩。最后优胜者赠送我亲笔写的表扬信。全班同学参与,大家兴趣盎然,朗读能力在活动中有所提升。
背课文比赛是我检查同学们学习课文的一个策略,每四人选出一个背书组长,根据所学内容及时记下背课文成绩,按背诵熟练程度分三个等级,五角星☆、三角形△和叉×。当成绩为三角形时要求重新背诵课文,得叉就要发信息告知家长了,家校合作共育孩子。教育的原点就是背诵和记忆,背课文成绩优秀的同学上班级“今日之星”光荣榜,每天由值日班干将班级日志拍照发往家长群,这个习惯已坚持四年了,它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及表现,深受家长欢迎!矛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穆9岁就能熟背《三国》,辜鸿铭在布朗的点拨下,竟然将三十七部《莎士比亚》戏剧全背了下来。原来这些文学巨匠,个个都是胸藏万卷啊!我们的使命是学生经过六年学习,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能写千万言”的教学目标。
三、诵读经典,升华表演。
文化是精神的家园,是名族的血脉。近年来,关于保护、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会上频频成为热门话题。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各地的创新做法,正合力将文化之根留住。
此次学习归来,我感触颇丰。回想学校召开的第三届艺术节活动,开幕式上全体语文组老师表演陈琴老师的吟诵《木瓜》,全校学生诵读经典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闭幕式文艺汇演中,六年级师生在悠扬的古筝伴奏下,同台演绎诵读《橘颂》,诵读经典早已在我校蔚然成风。2016年12月在第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我们四年级组百人诵读的《千字文》以恢宏的气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诵获得了满场喝彩!处处有书香,人人有书气,让校园浸润在书香之中,让书香滋养师生的心灵。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全国书香校园示范学校”的一名老师,我责无旁贷。正如学生在习作中写到:不知不觉中,几年来,我背会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背会了《论语》、《中庸》等“经典”中的许多篇章。老师说:“这些都是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经典中的精美华章”。我认为,诵读国学经典仿佛就是在跨越时空与古代圣贤对话。“人生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我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中坚持阅读、细细阅读,在诵读中收获,在诵读中成长!
四、开放阅读,厚实积累。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是学生积累个性化语言的主渠道。阅读应该是开放的,是一种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自在地品读,是面向人类所有精神文化的、兼容并蓄的吸收,注重阅读的广泛性、赏析性、积累性和专题性。注重阅读古今名著名篇。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畅通由读到写的渠道,“日积月累,必有大成”。指导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我班学生每天入校到8点早读前要进行语文开放阅读,我充分利用这段时间,除了让学生阅读规定书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外,还经常联系语文教学,进行大量课外阅读。比如下午入校至课前为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在家还要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写阅读笔记,每周五批阅,从一年级至今坚持不懈。另外,还让同学们量力而行地背诵一些好词佳句和蕴涵哲理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这样,把单一、毫无目的的读书看报变为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摘抄报刊杂志中写人记事、状物、叙景的好词佳句。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逐渐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我班方佳妮同学的日记《再见,老朋友》刊登在2015年第6期《少年博览》上,江予馨同学写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获2015年安徽省少儿书信大赛小学组三等奖,杨恺亮同学的征文《我的树朋友》刊载在2016年3月16日的《安庆晚报》上,学生李响、汪怡帆、汪嘉铭、卫山参加安徽省第二届“封面宝贝”暨阅读之星评选大赛分获“明星宝贝”、“人气宝贝”称号。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我们或许不能做伟大的事,但可以用伟大的爱做细小的事情”。福建漳州创办第一家私塾的女老师的话至今回荡在我耳边。推广经典需要漫长的时间,经典的内容我们无需怀疑,经典的价值是经过几千年来历史的检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自觉地实践经典教育,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让他们早日呼吸到最有生命的文字,接触到最有能量的语言,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华经典诵读的道路上,我愿与大家且读且行……
写于2017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