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BP营的第11天,任务是招募案主进行1V1报告解读。看到这个任务好有压力,心想万一没人报名怎么办?
这时我突然想到美国心理学家创建的情绪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简单说就是情绪C的产生并不是直接从事件A引发,这中间还有一个解释系统也就是信念B。
仔细剖析了一下,我的信念B是什么呢?
我脑海中瞬间浮现了客户转化路径的漏斗模型:
而我的想法呢?就是我这么一个I比较低的人,微信朋友就那么些,而且平时与大家的互动也少,大概发圈也不会有什么人关注吧?即使有关注,那其中对这个感兴趣呢?这么一筛选,剩下想要测试解读,估计就没了吧?
那我这个想法到底是不是合理呢?我回想了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事实上,我发圈也有人关注的,给我点赞、留言的人虽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啊。这样一想,我发现,没人报名只是我假想出来的最坏的情况。即使最坏的情况出现,不是还有另一个可选方案,与其他咨询公司顾问结成对,一人扮案主,一人扮咨询师。想到这里,瞬间释然了,即使没人报名也没啥大不了啊。
于是,利用中午吃饭休息时间朋友圈发布了招募信息,为了降低难度,我选择了免费。12:22分发出,仅十分钟后就有两人同时联系我。原来,行动起来也没那么难啊,心里小得意了一下。
本着要多练习的想法,两个人的请求我都同意了。
晚上給她们测试链接后,其中一人立即填写了。虽然对方C值很高,但在我与她沟通确定1v1的时间时,她却给出了一个模糊时间,11:00左右。于是我直接敲定11:00。高C的我讨厌这个模糊时间,因为,这样我不知道何时开始。现在想来,如果我以询问的语气跟她确认的话可能效果要好一些。
该案主算是个陌生人吧,曾经是我当教练班级中的一名学员,主动加我之后并没有进行过任何沟通。在准备沟通前翻看对方的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没有任何收获。于是从三表变化和个人基本信息挖掘线索写了盲评报告。
按照惯例,提前5分钟询问对方是否可以11:00点准点开始。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并告知此次沟通的时长以及我会对她的信息进行保密的承诺。对方追问我的工作单位,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对方顶着一个大问号,满满的不信任。
想着信任不是一下子就有的,需要逐步的建立。我想着,那就一步步慢慢来吧。通过沟通了解到对方并不了解DISC,于是简单给对方介绍了DISC,包括起源、DISC的两个维度以及D、I、S、C分别是什么。
考虑到该案主填写报告的时间是13分钟5秒,我接着了解了对方填写过程中的感受,她表示过程中没有什么太大其他的影响,只是觉得有些答案不好选需要进行思考排序,基本符合C的表现细致严谨,但也导致分析过多、决策缓慢。然后,我尝试着跟她沟通她的整体特质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变化,对我对她的解读倒是觉得挺对的。此过程中她C特质表现明显,不断的询问我是怎么看出来的。
沟通过程中,对方依然是有戒备的,对于我的一些询问是泛泛而谈,末了还问我做这个多长时间了。她更多的是想解决如何与人际互动的问题,想要我直接的给出方案和建议。想到前天晚上BP营的加餐,郭强总说的障碍二:答案优先。告诉我们:一个好问题胜过一个好答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更好的提问,引发答案。所有的提问,不要预设答案,我们要做的是陪伴客户解决问题,让他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任博老师也说决策是对方的事,要相信客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我尝试着挖掘对方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是要解决什么样的场景下的问题。 但对方就是不说,依然只是简单的描述,希望我给出明确的建议如何与他人互动,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正如郭强总所说,如果对方不信任,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换人。于是,我参照郭强总和任博老师的方法,把建议变成经历和经验。简单的谈了我的一些做法,比如是通过观察以及侧面了解对方的特质,按照对方的喜好来进行沟通,沟通过程中运用三合一聆听法,不仅听对方说什么,还要观察对方的情绪,并运用同理心换位思考等。
此过程,案主对时间的把控尚可,说时间也差不多了,主动提出结束,然后我邀请对方给出一些反馈,她也只是表示基本上说的都挺符合的。
挂了电话,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为自己没能打动对方。
反思:
1、门槛设置太低
当时发布的招募信息写的是免费,那就有可能有的人是冲着免费来的,因为免费所以就不会珍惜。
在和海荣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该案主很可能就是这样的。她是我作为教练的一个21天训练营的学员,该训练营是为课程推广,设置的是21天打卡全额退还学费。
今后需要提高门槛,对案主进行筛选,只为真正需要的人提供服务。
2、没有把握原则
当时同时有两人与我沟通,其实我是可以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的,而我为了所谓的多锻炼,没有进行询问两个都接了。
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偶然看的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在文晓华答应只等程家阳一个小时,但却足足等了他两个小时的时候,她的爸爸对她说的一句话:“任何需要你为之降低底线的东西,那最后一定会让你赔的血本无归。”
既然是只招募一人,当有两人报名的时候,我就应该进行筛选。比如询问她的需求,以及她对我的信任度,能够敞开心扉沟通……
事实证明,该案主对我没有信任,在训练营中当时加我两次,后来我就通过了,但通过之后没有进行过任何沟通,或许她觉得我可以解决她的问题,但却还没想过要敞开心扉。如果说她只是要那么一个答案的话,我几分钟就可以解决,根本没有必要浪费一个点数以及一个多小时的解读和沟通时间。
3、供需不匹配
沟通过程中,她的需求很明确:希望我给到明确的建议,而我因为前晚郭强总和任博老师的加餐,固守着要引导对方自己找到方案的想法。她想要的,不是我想给的。一句话,我们的供需不匹配。
现在想来,其实不用非此即彼,可以在两个方法中间找一个平衡,在对方有明确需求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经验给出一些答案供对方选择的。
如此想来,这也是一种收获吧。至少,通过反思我知道踩过了哪些坑,找到了以后的精进方向。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