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可惜不是我的女儿!
这个让我从心里发出感慨的姑娘,是我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十几年前刚认识这对夫妇的时候,是在我们刚搬到现在这个城市不久后的一个普通周六晚上。那天我和先生一起参加了一场朋友聚会,从此我们与聚会里的几家朋友就越走越近,慢慢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圈子。
这几对夫妇都比我和先生年长十岁左右,每家都有两个孩子。那次聚会时,他们的孩子们基本都快上初中了,只有我们还过着二人世界。但在这一群孩子里,还有一个非常小的女孩子—她的姐姐和其他孩子差不多大,只有她还整天被爸爸抱在怀里,是个安安静静的小婴儿。
说实话,这一群孩子虽然年龄相仿,但性格却各不相同。有的活跃,有的腼腆;有的健谈,有的寡言;有的热爱体育,有的热衷游戏……但相同的是,每个孩子都很聪明。我常常向这些家长请教育儿经验,大家很乐于交流,聊起自己的孩子来都是滔滔不绝,只有这个小姑娘的父母总是谦虚地摆摆手说:“我们的大女儿问题一大堆,都是些失败的例子。”
时间在一次次的聚会中飞快流逝,转眼间,曾经的小胖墩长成了人高马大的小伙子,小黄毛丫头也出落成了婷婷玉立的大姑娘。他们一个接一个的高中毕业,走进了理想的大学:哥伦比亚、普渡、伯克利、Williams College、波士顿大学、NYU……每一个都不含糊。
随着大孩子们陆续离家,我们的聚会也冷清了许多。大人们还在继续喝茶、聊天、打牌,孩子们的圈子却从一大群变成了一个小丫头和我们家的两个傻小子。
这个小丫头,从小就不太起眼。以前哥哥姐姐们都还在时,她就总是依偎在爸爸怀里吃饭、睡觉。睡不着时,就要爸爸开车带她出去兜风,车晃着晃着才能被哄睡。因为她是老缠着爸爸,所以耽误了不少她老爹打牌的时间,也成了叔叔阿姨们调侃的对象。至于她什么时候下地走路,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吃饭、看书、写作业,我竟然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她长大一点儿以后,我们每次聚会时,总有一个小小的身影静静地坐在角落忙自己的事。时不时会跑过来靠一靠老爸、贴一贴老妈,然后又悄悄消失了。如果我们的牌局持续到深夜,她就自己找个沙发躺下睡觉。她的父母也一向低调,从不主动谈论这个女儿的学习、成长,甚至我们圈子里关于孩子们的话题,在大孩子们上大学后,也沉寂了很久。
安静的孩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长大了,等我们突然反应过来时,她已经快高中毕业了。有一天,她妈妈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说女儿的SAT考了满分1600!我们一边热烈祝贺,一边也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孩子的学习这么出色。她就像一个多年来未曾充气的气球,在你以为它只是个普通气球的时候,忽然有一天被慢慢吹起,大家才发现原来这只气球竟如此的绚丽斑斓。
之后的惊喜接踵而来。在她考完SAT后不久的一次聚会上,女孩突然请我们大家围坐在一起。她自信而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慈善机构,并表示她正与同学们为其筹款。如果她能筹够一千美元,她就会把头发剃光!我们被她的热情打动了,纷纷捐款支持,同时极力劝她别剃头。
女孩不仅在父母的朋友圈里宣传,还连续两个月和爸妈一起在家做小笼包,在微信群里接龙售卖。很快,她就筹到了超出目标的一千美元,第二天便如约前往理发店,把头发剃得干干净净。一个十七八岁的花季少女,就这样每天顶着光头,笑容灿烂地从我家门前走过上学。每次看见她,我都从心底佩服她的那份爱心与勇气。
不久以后,我们更是看到了她的认知和格局。在川普竞选总统的那段时间,美国全国上下议论纷纷。我们的朋友聚会中也常常会聊到政治与时事。这位女孩不再沉默,而是频频参与讨论,甚至与几个叔叔激烈争论,毫不怯场。撇开观点对错不谈,光看她的表达能力、政治敏感度、独立思考的角度,就足以让我刮目相看。
果然,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是会发光的。不久后,她被MIT提前录取,还作为毕业生代表,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做了演讲。我看了她的演讲视频,也转给了我两个儿子看。我想告诉他们:这就是我希望你们成为的样子——一个自律、有爱心、有思想、关心社会,并能正向影响身边同龄人的人。
这个一直以来不声不响的小姑娘,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让我们这些熟悉她的人突然意识到:她不仅长大了,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青年。暑假最后的这段时间,我还偶尔能在街上碰见她。每次她都热情地远远和我打招呼。
一周前,我看到她时突然想起,可以请她帮我大儿子看看他写的《日本游记》。她立刻答应。文章发过去不到一天,她就发来信息,说已经批改完成。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她希望当面给孩子讲解。打开她修改过的文档,我惊呆了——文章旁的评语密密麻麻:有赞扬写作手法的,也有语法修正、词语建议、逻辑分析,还有她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看法。批注的内容甚至比文章本身还多!
看到这些用心的批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女孩为什么如此出众?答案是:认真与负责。连帮别人修改文章都如此尽心尽力,那她对自己要求必然更为严格。
虽然她不是我的女儿,但看到朋友家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我真心替他们感到欣慰与骄傲。低调的父母,低调地养育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有爱心的孩子,这让我再次坚信:“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是教育孩子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