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李白都在这里居住了20年,历史文物更是多到让人眼花缭乱

一说起孔子和孟子大家都知道他们是山东人,但是你们知道嘛,孔子和孟子在山东境内又是属于济宁市,这济宁市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

仅在济宁出生的历史名人就有远古时期的黄帝、少昊、少康等人,在春秋时期更是有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思子五个圣人诞生于此。

在这样一座拥有着几千历史的名城内,除了文化的强大外,还蕴藏着不少的历史文物,特别是济宁的汉碑,有句话这样说的:"天下汉碑半济宁"。

在我国仅存的70多块汉碑中,有39块就集中在济宁,所以济宁是当之无愧的汉碑文化之乡。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属于山东济宁的文物代表之一的汉碑。

这是保存在济宁市汉碑亭内三块汉代石碑,分别是武荣碑、郑固碑、范式碑。

武荣碑

武荣碑由于年代久远,碑文上大多文字已经看不清,上面还能看到的碑文记载着这是一块汉朝时期已故执金吾丞武君之碑。

执金吾是两汉时期保卫京师军队的最高将领,在西汉时期执金吾负责统领汉朝最精锐的两支军事力量之一的北军,在东汉时期更是能够统领禁军,可以说整个汉朝皇室的安危都系在执金吾的身上。

在执金吾的官职之下又置丞的官职,丞的官职略低于执金吾,接受执金吾的领导指挥。

从墓碑上仅存的文字可以得知墓碑的主人可能是汉朝执金吾手下的一名丞官,丞官在当时可以领八百石的俸禄,因此可以判断武荣碑的主人身份在当时非常的高。

郑固碑

郑固碑上面的文字信息保存得还比较完好,碑上面共记载文字还能清晰可见的达三百三十五字左右,碑露出地面的部分有二百二百五十四个字,在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墓碑被人发掘起又分别发现二十个半加六十个字。

郑固碑的主人是东汉时期的郎中郑君,墓碑立于东汉延熹元年(158年)四月,上面是用隶书所书写的。

郎中在汉朝是专门护卫皇帝的官职,其身份地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因为能够陪伴皇帝,所以在秦、汉时期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我们常在影视剧中见到医生也被称为郎中是从宋朝时期开始的,郎中一职在清朝末期被废除。

范式碑

范式碑是东汉末年曹魏的庐江太后范式的墓碑,墓碑上记载着《汉庐江太守范式碑》,范式碑最大的争议在于其的书写者究竟是何人。

其碑文的书法与蔡邕的书法极其相似,但是蔡邕已经在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就已经去世,然而墓碑却是建于公元235年,距离蔡邕去世已经43年之久。

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著名的才女蔡文姬就是他的女儿,当年曹操都非常仰慕蔡文姬的文采。只是范式碑的书法与蔡邕十分的相似,不知是究竟是哪位高人所书写。

图中是放置于济宁文庙戟门北面东侧的三块石碑,这三块石碑分别是景君碑、郑季宣碑和鲁峻碑。

景君碑

景君碑是东汉第六个皇帝,汉安帝刘祜登基的第二年(公元143年)所立,这块石碑的主人是汉朝的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

景君的祖籍是山东济宁人,因为他在益州做官的时候为人正值清明,百姓生活富足,在他去世后当地的读书人为了纪念景君的功德,专门为他立的一块碑。

郑季宣碑

郑季宣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由于上面大量的文字已经脱落,所以已经无法探究其详细来历。

鲁峻碑

鲁峻碑是东汉熹平二年(173年)四月所立,鲁峻当时已经做到了东汉的司隶校尉、屯骑校尉。

司隶校尉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一个专门监察汉朝中央和地方官员言行的官职,司隶校尉同时还管理着一支1200多人的官军。

屯骑校尉也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官职,屯骑校尉是汉朝的八校尉之一,曹操、袁绍等人曾经也做过汉朝的八校尉之一。这一官职隶属于汉朝的北军,也是专门负责保卫皇帝的军事力量。

鲁峻去世的时候已经有62岁,在东汉朝廷担任重要官职多年,他的学生和朋友已经遍布天下,所以在他死后,有三百二十多人为了歌颂他的功德而修建了鲁峻碑。

这是立于济宁文庙戟门的汉郭泰碑背面画像

汉郭泰碑仿拓版

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八顾之首,他的弟子都多达上千人,郭泰在东汉“党锢之祸”后,因为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等人被宦党捕杀,伤心的他在荒郊野外长哭不起,不久后病逝而去。

汉郭泰去世后,著名的书法家蔡邕为其作碑文,蔡邕说:“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郭泰碑的原碑已经丢失,现存于世的都是仿拓版,如今只有济宁的文庙内还现存一块原碑的背面。

济宁文庙的元加封宣庙圣碑,这块碑是1307年元成宗时期所立,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这是北魏时期所立的魏贾使君碑,魏贾使君碑上记载的是北魏大臣贾思伯在兖州刺史任内的政绩,北魏正始三年(公元506年),贾思伯官拜左将军,任兖州刺史。

贾思伯为人谦和,对待百姓和有才能的人都非常有礼貌,出行的时候走到街道上都从不骑马或者乘车而行,而是选择下马步行,因此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去世后,兖州的百姓为贾思伯修建了魏贾使君碑。

济宁身为一座历史名城,除了汉碑外,还有非常多其它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或事物。

这张照片拍摄于清朝年间,一群官宦子弟正在济宁普照寺内游玩,在他们身旁的石塔叫“智照禅师塔”,此塔现在是济宁市的重点保护文物。

普照寺是在北魏时期所修建,智照禅师塔位于寺庙的前院。

这是现今尚存的智照禅师塔,此塔高10.5米,现存于济宁市人民公园内。

这是位于济宁市市中区铁塔寺内的铁塔,公元560年(北齐皇建元年)人们在此修建了一座寺庙,名常觉寺。

当时寺内并没有铁塔的存在,又过了五百多年,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在当地有一个叫徐永安的商人,她的妻子为了帮徐永安还愿,出钱在常觉寺内修建了铁塔。

当时修建铁塔的时候由于战乱的原因,还只修了七级就被迫停工了,后来在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由当地的政府出面,当地的富商和百姓共同集资又将塔加高了两级,并修建了塔顶,铁塔建成后,因为铁塔更引人注目,久而久之人们都将常觉寺也称之为铁塔寺。

图中是位于济宁市兖州区东北隅兖州博物馆内的兴隆塔,这座塔因为是建在兴隆寺内的,所以被称为兴隆塔,因为年代久远,兴隆塔已经不复存在,只留得兴隆塔屹立于此。

兴隆塔是隋朝的时候开建的,最开始的兴隆塔是木头建设而成,后来在北宋的时候又改建成砖塔,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又对其进行了修缮。

残缺的千佛幢,千佛幢采用的是八棱形状建筑,在每个面都有125个佛龛,每龛一佛,八面加起来有一千多尊佛。完整的千佛幢看上去非常的壮观。

这座建筑的名声也是非常的大,据说在唐朝的时候这里是一座酒楼,喜欢喝酒的李白因为迷恋这里的酒,在这栋酒楼居住了二十多年,后人称这座酒楼为太白楼,喜欢李白的朋友,有机会可以去太白楼感受一下李白当年在此居住的豪情。

这是1940年日占时期,日本人拍摄得太白楼远景照。

三名日本兵正在驻足观看写有济宁县公署的太白楼地标。

因为受盛唐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对唐朝的文化非常崇拜,可能这几个日本人也知道李太白的美名,这三个日本侵略者也对太白楼进行了游览,并且在这里拍照留念。

济宁市内如此多的历史文物,真是一个值得去游玩的历史名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