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开车出城,抬眼望:天高地远,四野安宁。忽然觉得大自然才是安放身心最好的家园。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是啊,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回归到森林、田野、土地、高山、峡谷之中,人们开始羡慕归隐的安谧,开始欣赏农间劳作、自给自足的平静。
而同时,“森林教育”“自然教育”这样的概念和相应的教育形式开始日益盛行。比如,寒暑假的户外夏令营或者森林之旅的游学活动、周末的农园采摘等亲子活动等都初具规模,广受欢迎。
在国外,“森林幼儿园”这个名字非常响亮,他们的孩子可以每天在森林里爬树、趟水坑、翻滚、收集动植物、探索自然、制作工具,甚至玩火。这种让孩子回归自然的森林教育在丹麦、德国、北美盛行,就连日本、韩国、越南也纷纷仿效。
森林幼儿园起源于丹麦。丹麦妈妈艾拉·法拉陶每天带着自己的两个学龄前的孩子,偶而也和邻居的幼童一起同行到森林去散步,妈妈们发现天天在户外活动的孩子们要比一般的孩子更乐于互动交流、身心平衡、较少生病,而且体能也较佳。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这群幼儿的父母亲联合起来成立了世界第一所森林幼儿园。此后,森林幼儿园在丹麦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受到广泛重视,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和发展,尤其是在德国。
虽然最早的森林幼儿园起源于丹麦,但在德国,它被发扬光大。
德国目前已经有超过1500家以“自然和森林”为主题的幼儿园,而且许多室内幼儿园每周都会带领孩子们去附近的森林里旅行一次。不仅在本土,德国森林幼儿园的理念和模式在全球迅速推广,包括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多次派团去德国取经。
看到孩子们玩得这么嗨,不由得担心起孩子的安全。
自由充满未知的户外环境并没有让孩子们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增加,“这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德国教育学家理查德·让说,“就我们观察到的,将孩子放到一个可控的、有一定危险的环境中,孩子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危险管理能力”,评估风险以及应付这种风险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在一个有一定困难的环境中,也能锻炼孩子坚强的个性、自立的能力。这也是这种森林教育的初衷。
这一结论在人类行为科学家那里也得到了证明:人类成熟心智的发展是通过感官和知觉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在思维上形成整合、认知、判断、推理而建立的。如果孩子们没有真实的认知,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就像理查德·洛夫说的,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
爱自然、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就是通过各种游戏进行学习、获得健康发展的。那么利用森林游戏,孩子们得以同大自然建立深度连接,认知自我与自然,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打开通往无限生命体验的大门,给孩子们打造一个童话的世界。
这样的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