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与“我”的“爱恨情仇”(一)——母爱的牵绊

《圣母与圣婴》

    一说到母亲,我们总会联想到“伟大”、“无私”、“博爱”等等溢美之词,母亲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但在母亲节期间小心却读到了许多“扎心”的句子:“爱来自于母亲,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母亲,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由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对于母亲与子女关系的言论众说纷纭,互联网背景下又将许多镜头放大,所以“舒心荟”决定以连续专题的方式谈谈妈妈与我们的“爱恨情仇”。本系列第一部分就由小芯来谈谈“母爱的牵绊”。当然,背景不同也会引起诸多结论上的差异,我们抛砖引玉,期待大家在留言区各抒己见,丰富我们对于这种特殊亲密关系的看法。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自带出场BGM,随时散发着自信,在学校的各种竞技比赛中,他们总能积极参与,即使最终结果并不完美,也总能积极面对。在社会工作中,他们的积极与阳光会帮助他们迅速获得各方支持,不仅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从其中获得优质的社会资源。他们是许多人眼中“羡慕嫉妒”的对象。回溯到他们与母亲的关系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妈妈在教育过程中开放鼓励,必要的时候这些妈妈们也总能放下自己长辈的姿态,尝试着用平等的位置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妈妈更像是我的朋友,我们可以一起谈论最近的时事政治,也能偷偷探讨某个明星的秘闻八卦,当我成年之后,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我也总能想到妈妈的支持......”在一项针对挫折应对方式的调查中,一位受访者如是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项调查中发现那些童年被母亲很好照顾的孩子们,在成年之后有更加良好的挫折应对能力。在多项关于母亲与子女关系对子女后续生活发展的研究中也同样发现了这一点,他们与母亲的相处模式有着以下几个典型的特点:

1、全然接纳,但不过度控制。这类妈妈具有更强的同理心,能够通过孩子的表达,听到孩子的需要。更多的接纳孩子的缺点与不足,并且面对这些被暴露出的问题时,更加倾向于理性分析与孩子共同制定计划解决问题。

2、挫折教育,但不制造挫折。与现在许多焦虑的妈妈不同,这类妈妈在面对挫折时给予孩子支持,但并不替代孩子承担责任,同时,也仅在挫折来临时提示孩子可能成长的机遇,并鼓励孩子用更加发展的眼光看待眼前的挫折。与之全然相反的妈妈们,一想到如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就开始焦虑感“飙升”,为了降低属于妈妈的焦虑,强制性地制造了许多人生障碍,“训练”孩子的挫折应对能力。这样的做法看似有效,总是被迫面对妈妈制造的“生活困苦”,实则是在消耗从婴儿期就开始积累的母爱的支持......

3、亲密关系,但不是长辈教条。做到这点对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妈妈来说实在是困难,“三纲五常”虽然已经成为旧时代的缩影但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影响依旧深远,特别要提到的是每个妈妈从上一代习得的母爱的表达方式许多也都被教条化,小芯的妈妈曾经随口说出“棍棒底下出孝子”,也着实让小芯深深喘了一口气......积极的亲密关系更多的是同理心的表达,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内在需求,是积极关系的真谛,许多妈妈做到了这一点也是自己克服了许多上一辈流传下来的习得性行为,所以有这样积极体验的孩子们真的要好好爱妈妈呀!


“令人艳羡的母爱”在生活中被诠释成为积极参与孩子日常、主动创设积极情感体验的样子。在许多文学以及艺术作品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这类诠释母爱的方式,杜西欧的《圣母与圣婴》至今仍被作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最重要的馆藏之一,除却它崇高的宗教意义之外,相信许多人也从中感受到这种被母亲全然接纳的积极体验。生活中这样的妈妈虽不占少数,但能拥有这样的妈妈也是很难得的,心理学也给出了一些“培养”成为这类“好妈妈”小妙招,我们将在下期向大家介绍!记得持续关注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