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营042
我一直有个习惯,也不知道对不对,如果人际互动之间有这样那样让我不舒服的地方,我会让这些不舒服和我共处2-3天,确定在共处中这份不舒服还在,无法用48-36个小时自动消解的话,我就会与当事人联系,把事情说给TA听。核对彼此的感受、交换对此事情的看法。以达到解决这种不舒服的效果。
上周跟随DLS去参加了两次社区活动。整体在这两日活动的前后都沟通的不错,包括第二天下了暴雨,路堵到我没有按时到达会场。DLS独自开讲了之后我才走进教室。这之前我的焦急配上她的宽容理解这种迟到的大事对我没有构成任何的不舒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感受到彼此沟通的重要性,第一、我及时通报我的路况,让她对我的拥堵现状有充分的了解;第二、DLS在发现堵状严重,当机立断不等我而独自前往授课地点给了我极大的心理安慰。我心里的语言是,只要是讲课的主角到了,一切都好说,于是尽管堵了两个多小时,期间还因为桥下雨水过大警察疏导我跑错了路。关键的时候跑错了路每次看到都会狠狠地骂自己,这次没有。我相信是接纳和理解起的作用。)
好些交际碰撞感受在良好的沟通中得以缓冲、理解甚至让彼此更多支持和信任。
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装了三个小疙瘩回来,就像被蚊子咬过后的红包,和我相处度过了一个周末仍然没放下。
于是我和DLS表述了我的看法并问询她的感受。得到了和我所想完全不同的答案。
现在回想有些小惊喜,这是个扩大性自我探索的方式,我所想只是裘在我的固有模式里,问问对方恰恰给我了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向,原来她是这样想的,我便释然;原来她根本没有在意这件事啊,我便解脱;原来......
感谢DLS第一时间反馈了我,并就我的三个小疙瘩一一做了解答。关于问题我此刻完全平复不留痕迹,并从DLS的回答中看到了我的另一个可能性——矫枉过正。
她说遇事总结和反思固然很好,她之前没有这种习惯(有时候说话伤人自己也不知道比较大条)我的这个习惯大概是工作中养成的,一周一总结一月一分析、犯过的错不要再犯,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等一直是工作中的座右铭。确实有好处,工作走向越来越好的状态。也有弊端,就是DLS随后提醒我的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期间的“是不是”需要我自己用心去体会。
矫枉过正,指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乱世则小人贵宠,君子困贱。当君子困贱之时,跼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厌之祸也。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字面意思,在乱世中小人得宠,君子被困于卑贱之中。这时,君子就会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待至清正廉明时代,则又重复进入矫枉过正的检讨。
我静静地把自己带到这三件事中,想像着以中立的态度去互动着事中人,理解人中事。
我感觉依我的能力很难去衡量是不是恰到好处,是不是矫枉过正,是不是尚有欠缺。说中庸就是恰到好处到了极致。就像射箭总可以射中靶心,而我试过我是个连躬都拉不满的人。
说到这里似乎有些悲凉,一个热热闹闹的外在还藏着颗如此犹豫、模糊、总寻求确认的心。
在体味DLS提醒的是不是矫枉过正中,我感觉到!我的胆怯,生怕自己做的出格惹人讨厌,总想达到所有人都满意,我这么做是否给你带来困扰?那种心底的声音是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矫枉过正实际上就是不自信,拿不准自己做的合适否本身就是不自信。这种合适不在外在互动的人和事中,在我的心里。想到这里,心很酸!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事往往不会打动我们太多,失败或成功,做了就好!而更能触动自己的还是琐碎的小事情,像鞋里的沙粒,磨心!
事情都过去阴云也已散,似乎也不算什么阴云,在我伪装的反思总结的外衣下,这更像是学习的状态。然而怎逃得过智者的眼睛。
近几日反复在听《孔子,人能弘道!》这本书买不到,那就多听几遍吧。
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看着这12个字都认识,也理解,但达成的路要走多远......
我这才理解了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不重要,意识才重要,这达成的路就在每一日每一时的意识当中。
我的老师似是一个披着凡俗外衣的圣人,闪着正自身以待来者的光辉。
之前我曾问牛牛的大力老师为啥还来参加研修班?她说老师的课常听常新,永远也听不完,课下大大咧咧的她上课专注的眼神一直在我脑海中。
思索到此,似乎柳暗花明,做到合适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你欣赏的人以此为尺量一量。这样还可以预防矫枉过正!
照着大力老师量一量我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心正还是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