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叶叶一起参加了一位老师的微课,老师说到,头脑是制造分裂的。不要让头脑支配你的行为,要觉知自己的心,跟随自己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合一。
叶叶说,她对这话困惑了。不听头脑的,那自己就什么都不想做了。她心里就是什么都不想做。包括静心。可是又知道静心很重要。很多需要去做的事情都很重要。她不明白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完全随心地什么都不做,那不是更恐怖吗?那岂不是找死?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的问题。因为我也在体会中。但是我能理解她所说的状态。头脑里有很多个应该,这些应该在束缚捆绑着我们,压制着我们的生命力。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讲,各种感受和情感,比如正向的情感,如喜悦,开心,激情,还有负向的情感,如愤怒和恨,都是生命力的显现。但是这些负面的情绪被头脑的应该压抑着,使行动失去了情感的支撑。这样的行动,让身心疲惫,越发没有活力。
那么,心呢?负面的情绪被压抑到了这里,它是不舒服的。人有逃避不舒服的本能,于是心变得麻木,变得好像没有了感受。更甚者,心好像死了。一颗死了的,没有生机的心,如何能产生行动力呢?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好像最恐怖的是心死。
又有人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有个心理学专家说自己的经历,就是在无限的抑郁徘徊恐慌之后,几乎陷入绝望的境地,然后突然走了转机。似乎唯有死去,才知道怎么活。
还有个词,叫死心踏地。绝望了。欲望没有了。反而踏实了。
有的人绝望自杀。看似心灰意冷,对世界再无可恋。本质上却是,在放弃生命的那一刻,他发出的无声的呐喊,我只有死了,才能得到。至于得到什么,只有自己的灵魂知道。所以,神智学里讲自杀,是用生命,向宇宙向这个世界,发出的最强烈的呐喊和诉求,强烈到唯有放弃生命,才可以得到。否则,既然没有任何需要,何必要去死?毕竟死,对于身边的亲人,是一种彻骨的痛。
扯得太远了。
很想分清头脑和心。真的好难。最简单的,很多的理由,应该,想法和评判,通通来自头脑。有头脑就会有分别。就会有对立。就会有冲突。而心是感受的根源,也是能量的发源地。行动受大脑支配,根本上,却需要心的力量的驱动。
做一件事,是头脑里的应该驱动去做呢。还是内心的需要,我要去做呢。行动力大大不同。从应该出发,会越来越匮乏,劳累的感觉。从内心出发,我要去做,就会有无穷的行动力,百折不挠。
而行动力,从根本上,还是意志力的体现。意志力是心力的表现。这样的行动,就像源源不断地有能量的供应,自然会持久。就像前段时间每天读一章道德经,80天,真的没有坚持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很享受地读完了。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做喜欢的事,就会主动给自己创造条件,就能在做事中,获得一份满足感。
断断续续地写。似乎写的不顺畅。有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