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南京雨花台明尚西苑6号火灾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伤住院。
虽然简单的可以说这是“电动车停放在架空层导致的火灾”,但只要有心真正了解事件,不难发现下面几个问题。
1、为何有的报道中(《特写|凌晨,从高楼火灾中逃生的人们》)27、28楼也受到了影响?火焰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
2、架空层是什么?
进一步了解后,第二个问题是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前提。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2.0.19,架空层是用结构支撑且周围没有围护墙体的开敞空间。从字面上仍然不能确定这个空间处于建筑的什么地方、和其他空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架空层监控失修,物业方在新三板挂牌》第一页明尚西苑物业公司在现场的提示”为排除消防隐患,请将车辆移至小区架空层或负一层”,架空层不是地下一层,不是地下车库。
根据《架空层和社区邻里中心的融合探究》第一页,架空层是设计用于防止居住空间墙体因为地基不稳下沉、开裂而在居住空间整体下设置的支撑空间。从当前小区建筑进行理解的话,架空层是在实际住人的一层之下、地面之上设置的支柱而形成的空间。结合《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理解,这个空间之所以不成为第一层而是另外成架空层的理由是“周围没有墙体围护”,也就是四面透风。《南京小区火灾,为什么“起火在底部架空层,而高区却烧的更严重”?》一文中给出的图片印证了这一点。
在明确了这一点后,第一个问题就变得离奇起来。为什么起火点发生在真·地面一层上,居住在27、28层的人会受到影响?这和我们的常识不符。我能想到的一个合理解释是,刚才提到的架空层的定义没有提及架空层与其他空间的关系,很可能这个四面透风的真·地上一层与整栋建筑的垂直通风相连,火焰尤其是烟气就是顺着这个路径一直向上的,这与《特写|凌晨,从高楼火灾中逃生的人们》报道中逃生者普遍提到20层上烟气弥漫、孩子下楼后洗澡头上都是黑灰相互印证。但这一说法终究太过模糊,架空层究竟和怎样的空间相连?这个空间的结构是什么样,在建筑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如何去证明火焰和烟气确实能因为这一相连而一路向上?这些问题更为重要。
尽管上述问题尚且无法完美回答,但毫无疑问这场火灾给居住在这栋楼的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这个世界残酷的地方在此处:明明身心已经亏损了如此之多,却仍然让人存续,留你继续受着折磨。处于不利的事物主要有两种形态:消亡和受损。消亡是抹去存在,受损虽然保持了事物的存在,但已经破败不堪。受损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明存实亡“的状态,这时想要恢复损害需要的代价无异于让这个事物重生。当事物最终四分五裂,无法再将其拼凑起来时,事物便由受损转向了消亡。财产的损害和消亡发生的频繁,但除非是贪婪之辈不会有人一直在这些身外之物上挂念过多,因为大部分人都清楚即使个人再怎么强调自己的财产是不可替代的,财产终究是用可替代的金钱衡量其价值的,本质上始终可以替代。人身的损害、感情的损害、精神的损害则总是让人愁苦,因为与人有关的一切因为个人的独特性都是无法替代的,即使有人”秽土转生“成功了,彼时他还是”他“吗?如果他不是”他“,“他"受的伤还算是被补偿了吗?
在绝对消除一切损害上纠结过多只会让人深陷其中,即使是有替代性的财产损害也不意味着最终它就能被修复,人的利己性趋向的不是社会共同修复个人损害这一条路,恰恰是相反的一条“人人逃避损害的承担”。损害的修复是损害承担的充分不必要命题。修复是先从功利主义量化损害,再谈论谁来进行这些修复,如果损害过大或过轻那么客观上就没人能够或不需要进行修复。损害的承担讨论的是道德主义的定性,讨论的是在谁应该被拉过来作为损害这个抽象事实的承担者,而后再讨论损害的情况如何去修复损害,即使出现天大或过轻的损害也要有人为其负责,哪怕拉这个人来负责对能否修复或修复完后有什么区别没什么意义。修复和承担这两者并不存在谁对谁错,关键在于人怎么定义对错。例如我们人类是道德作为本性,那么损害的承担更加符合大部分人的认识,以此制定法律更能得到认同和执行。日后除非有能够证明违背这么做更对,往后大抵是不会改了。
“责任”是损害承担者所背负东西的名字。正如前面所说,一个人背负着责任更多地意味着相比于其他人他被定性需要承担这份责任,而不是他如何去履行这份责任。从这一点看,如果说债是束缚双方的锁,责任则是突然落在西西佛斯身上的巨石,两者虽然都约束了人的行动,但明显后者更加不讲道理和无力改变。在这次事件中,谁会遭受这么大的重量?为什么他会被认为需要扛下这么大的重量?这些问题同样重要。
因噎废食是人鲁莽的体现,而鲁莽中没有一丝智慧闪现。这次火灾发生的第二天就有地方组织人员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小区乱停电瓶车的问题,其速度之快、手段之狠辣值得媒体专题报道。有人会鼓吹这是”因势利导“的智慧,人家政府工作人员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并非是没注意到这些问题。如若真这么说,那么智慧真成了烂大街的东西了,彼时它还能称之为智慧,还值得这些人沾沾自喜吗?从现实看,我们还没见过哪个地方智者充满街巷,这恐怕就可以证明智慧不是这些鼓吹者口中那么廉价了。如若这不是智慧,那会是什么呢?不妨称之为”胆怯“吧。因为害怕,所以在面对电瓶车整治的巨大阻力时缄口不言,不敢宣传自己的”智慧“,只当一切情况有利于自己时才敢想出方法,这不是胆怯是什么?他们不仅对阻力胆怯,还对不利于自己的形势胆怯,这实在不足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