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上个月去影院看了《新三峡》,终场时,保洁大姐对着偌大影院里形只影单的我说:“这个电影感兴趣的不多哟!”。我道:“和导演多少有点儿交集,来捧个场。”除此之外,也确实是想看看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会如何呈现在大屏幕上,好奇导演会选取哪些元素和题材,会用什么视角回望大国工程和重庆直辖路以及新老移民心路历程,又如何让观众感受新三峡新魅力。现在凭观影印象:影片似乎既讲三峡工程,又想串联起移民群体、原住民、建设者的命运变迁,同时探寻鱼类洄游、库区水质等自然生态的调适,还想展示工程如何惠及民生以及区域发展的转型,时间维度上覆盖过去现在未来,空间维度上展现坝区库区长江流域,全景大镜头加历史影像,多则多矣,但观众却未必吃得起这108道的满汉全席。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镜头下,食物便不是孤立的菜品,而是承载着地域文化、家庭情感、生存智慧与时代变迁的载体,让观众在美食中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影子——高原挖松茸的藏族姑娘、凌晨捕鱼的渔民。从一部纪录片变成了现象级社会话题。不如模仿一下陈晓卿风格针对吉林好食材交篇作文。

吉林,这片位于北纬 45 度的神奇土地,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美食和食材物产。




吉林大米

在吉林的中部,是肥沃壮阔的松嫩平原,这里有着全球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土质疏松肥沃,富含氮、磷、钾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在这片黑土地上生长的吉林大米,堪称大米中的佼佼者。其米粒饱满圆润,色泽晶莹剔透,蒸煮时,浓郁的米香便会弥漫开来,入口软糯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与吉林大米同样闻名的,还有吉林的鲜食玉米。万年黑土孕育出的鲜食玉米,甜糯 Q 弹,口感绝佳,无论是直接蒸煮,还是做成玉米汁、爆米花等,都深受人们喜爱。


吉林鲜食玉米



吉林的东部是苍莽葱郁的万顷林海,长白山地区更是自然资源的宝库。这里生长的人参,被誉为 “百草之王”,以其品质纯正、药效显著而闻名于世。将吉林人参与当年老母鸡一起烹制的人参鸡,是一道极具特色的名菜。参卧鸡中,鸡卧汤中,形体美观,肢态饱满,常吃可提神健脑,大补元气。


吉林人参鸡



在吉林的河流湖泊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查干湖的胖头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吉林省的特色水产品。尤其是在冬季捕捞的胖头鱼,经过严寒的洗礼,味道更加鲜美。清蒸白鱼也是吉林的鱼中上品,鱼肉洁白,细嫩鲜美,汤汁清淡。康熙皇帝品尝后大加赞赏,使其扬名全城。


查干湖胖头鱼



吉林的美食文化,不仅体现在食材的丰富多样,更体现在烹饪技艺的精湛独特。白肉血肠,是吉林的传统名菜,白肉选猪腰排作原料,经 5 道工序加工而成,薄如纸帛,色白有光,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血肠脆嫩绵软,热汤鲜香味醇。还有长春酱肉,属于东北菜,主料为五花肉,肥肉不腻,瘦肉不柴,色泽油亮,味美适口,是长春的特色美食。


吉林的物产,总像长白山脉里的晨雾,不事张扬却自带清润底气。它们很少贴着炫目的标签满世界吆喝,有的藏在黑土层深处,有的挂在老椴树枝头,有的沉在松花湖底,连本地人提起,也多是带着 “咱这儿就这玩意儿” 的淡然 —— 可就是这些 “玩意儿”,藏着最扎实的滋味,最妥帖的滋补,像老邻居递来的热乎饺子,没什么客套,却全是真心。


往长白山深处走,山珍的气息就浓了。当地人说 “靠山吃山,吃山敬山”,采山货有讲究,木耳要选椴木上长的,香菇得等伞盖刚张开的时候摘,就连不起眼的榛蘑,也得是雨后松林里冒出来的才够味。长白山的黑木耳,和市面上那些大棚里的不一样,它长在椴木段上,吸收着山林里的湿气和养分,长得慢,耳片厚。


人参是吉林的 “名片”,但比起那些包装华丽的礼盒参,农户家里的 “园参” 更接地气。在通化的人参种植基地,参农们守着参田,春天松土,夏天遮阴,秋天采挖,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这里的人参不追求 “千年老参” 的噱头,多是五六年的园参,皂苷含量足,价格也实在。


灵芝孢子粉是近年火起来的滋补品,但吉林的孢子粉,藏着 “慢功夫”。在长白山脚下的灵芝种植园,灵芝长在仿野生的环境里,等到孢子粉成熟,农户们会在灵芝下面铺一层油纸,让孢子粉自然脱落,收集起来后还要经过筛选、破壁,过程全靠人工,不敢马虎。

吉林的水果,也多是 “低调派”。蓝莓要数延边的好,那里的蓝莓园在海拔几百米的山坡上,日照足,昼夜温差大,蓝莓长得小而圆,表皮裹着厚厚的白霜,摘一颗放嘴里,酸中带甜,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流。除了鲜蓝莓,还有蓝莓干,是自然晾晒的,没有添加糖,吃起来有嚼劲,追剧的时候抓一把,比零食健康多了。

葡萄要数集安的 “北冰红”,这种葡萄是晚熟品种,等到秋天霜降后才采摘,果子冻过之后,糖分更足,酿出来的冰酒,喝起来带着淡淡的果香。

稻田蟹是吉林的 “秋味”,在松原的稻田里,螃蟹和水稻一起生长,螃蟹吃稻田里的虫子和杂草,粪便还能当肥料,是 “稻蟹共生” 的生态种养。秋天的时候,稻田里的螃蟹长大了,农户们下田捞蟹,螃蟹不大,壳上带着青色的光泽,掰开蟹壳,蟹黄满得流油。

北纬 45 度的季风掠过松嫩平原,在长白山的林海投下阴影,最终落在查干湖封冻的冰面 —— 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都在食材里刻下地域的密码、家庭的温度,还有一代代人过日子的智慧。

黑土地里长出来的,是吉林人对 “安稳” 的执念。松嫩平原的黑土要攒足百年才厚一寸,春播时把稻种埋进翻松的土里,得等着夏季的日照把水汽焐透,直到秋天稻穗沉得压弯秸秆,如今真空包装里的吉林大米,拆开还是当年那股米香,只是从农家灶台飘进了城市的电饭煲,成了游子行李箱里最沉的牵挂。这是黑土地教会吉林人的生存哲学:把季节的馈赠,藏进日子的褶皱里。

长白山里采出来的,是山林与人间的默契。采参人得跟着露水找参苗,用鹿骨签小心翼翼挑开泥土,连须根都不能碰断 —— 这规矩传了几百年,是对大山的敬畏。现在人参成了吉林的名片,但老辈人还是认 “笨炖” 的法子,说这样才不糟践好东西。就连林下的榛蘑也有讲究,雨后上山捡的榛蘑最鲜,晒干了装在布袋子里,冬天炖小鸡时抓一把,满屋都是山林的气息,这哪是炖菜,是把长白山的四季,都炖进了一家人的饭桌上。

寒江里捞上来的,是时光里的仪式感。查干湖的冬捕要敲着冰镩下网,号子声在冰面上传得老远,渔网出水时带着冰碴子,胖头鱼在网里蹦跳,鳞片闪着冷光 —— 这场景从辽金时期就有,现在成了冬天里最热闹的盼头。清蒸白鱼曾是给皇帝的贡品,如今寻常人家也能吃上,只是蒸的时候还守着老规矩:鱼要选刚出水的,火候要够,只放姜丝和料酒,吃的就是那口不掺假的嫩。从皇家贡品到百姓家宴,寒江里的鱼,见证着吉林从过往到如今的烟火变迁。

其实吉林的好食材从来不是孤零零的物件。白肉血肠里藏着东北人的实在,片得薄如纸的白肉,裹着脆嫩的血肠,热汤一浇,是杀猪菜里的热闹;长春酱肉要在老汤里浸够时辰,肥肉不腻,瘦肉不柴,是早市上配馒头的踏实。这些食材从黑土、林海、寒江里来,经过一双双手的料理,变成了年夜饭的团圆,变成了离家时的行囊,变成了老人口里 “当年的味道”。它们从来都不只是吃的,是吉林人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日子,是一代又一代人,藏在烟火里的深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