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挫败感的人

随着奖励减少而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额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阿伦森效应”。

这个通俗的说,就是从加倍的赞赏到小的赞赏,然后不再赞赏,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败心理,而这种递增的挫败感,会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反感。

阿伦森为了验证这个效应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邀请了四组志愿者,并让其中一人担任项目临时负责人,负责在每次实验的间隙向阿伦森汇报,他对其他志愿者的印象和评价。

整个汇报过程是在阿伦森的办公室里完成的,但是,其他志愿者却都能“恰好”听到汇报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临时负责人是个“伪装者”,也就是俗称的“托儿”。

而汇报也是被提前安排好的,分别为四种情景:

第一种:让“托儿”对A组志愿者每次都给予正面评价。

第二种:让“托儿”对B组志愿者每次都给予负面评价。

第三种:让“托儿”先对C组提出负面评价,然后逐渐转向正面评价。

第四种: 让“托儿”先对D组提出正面评价,然后逐渐转向负面评价。

当然,这个过程都确保被志愿者们“偷听”到了,最后,阿伦生发起一个调查:这些志愿者们有多喜欢这个“临时负责人”。

调查发现,A组的喜欢程度是6.42分,B组2.52分,C组7.67分,D组0.87分。

阿伦森实验论证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原则:

人们最喜欢那些原先否定自己,但后来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人,同时最厌恶原先肯定自己,但后来越来越狗定自己的人。

这算是对“相悦法则”的一个补充,人们不光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而且更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人。

可见,在人际交往中,一成不变的讲好话并不像,先讲坏话,然后再慢慢的变成讲好话的情形来得更讨人喜欢。

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需求的满足,我们十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本身的变化所带来的成就感或挫折感尤其强烈。

我们不喜欢挫折感,连带着不喜欢带给我们挫折感的人。相反,我们喜欢成就感,连带着带给我们成就感的人,也变得格外讨人喜欢了。

“阿伦森效应”的本质,就是人类自我意识中对负面情绪的本能厌恶。

从积极的评价变成消极的评价的过程中,由此带来的厌恶感会逐渐增强,反之亦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