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路——童年创伤

我们从出生,就意味着从子宫内流放,于是我们在完全陌生的世界里追寻、以恢复与温暖胞宫和源源不断输送养料的脐带之间失去的联结,亦即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联结。

随着成长,对世界初体验(各种各样的童年创伤经历)摧毁了我们的“自我感知”,因此,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我们逐渐学会封装自己的感觉、认知和情感,为长大后可能的或多或少的反社会人格、精神失常等埋下种子。

成长,意味着要向充满痛苦和不安全的世界,敞开自己。

这很可怕,但是大多数人在孩童原始天性和所适应的世界间的夹缝中,幸存下来,幸存的代价则是形成了或多或少、或这样或那样的神经质人格。而神经症(天性与文化适应间的裂缝)代表了我们无意识地保护自己内在小孩的策略,即临时人格。

当我们知道成年人格是由童年创伤引起的态度、行为和心理反射的集合时,我们就要去应对童年机体记忆中的痛苦(即内在小孩)。

童年创伤内容:

1、被忽视被遗弃的经历

2、被生活压垮的经历



由于儿童对环境理解的局限性,让儿童在经历创伤的时候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

1、生活是令人焦虑的,世界是不安全的

2、别人怎么看待我,我就是什么样子的

3、根据父母的范例内化成个体认知,即带着片面眼光步入生活,形成无意识的反射性反应。




个人情结的内容

有些婴幼儿时期形成的情结,会贯穿成年后的生活,干扰成年人的选择,主宰生活,这份情结无意识,却充满能量并且不受主观控制地自主运行。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个人情结为:

内化的被养育经验,即父亲情结/母亲情结。这种情结是我们出发的港湾,我们曾多年耳濡目染了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和他们的生活策略。



那么问题来了,中年危机源自哪里呢?

中年危机来自——内在自我感和后天人格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以至于这个差距给我们的痛苦无法再被抑制或补偿,即代偿失调。亦即:后天人格和自性要求之间的可怕冲突。

中年危机的痛苦在于:过去的人格将被未来人格取代,过去的人格必须死亡。

而死亡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