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办公室年纪最小的女孩子叫晓慧,是个95后,长得文文静静的,平时话不多,非常乖巧。
晓慧业余时间最喜欢干的事情,是窝在电脑前听Bigbang的歌,看Bigbang的演唱会视频,查找有关Bigbang的最新的娱乐八卦……
是的,她是Bigbang的粉丝,是Bigbang队长权志龙的迷妹。
今年7月份,Bigbang到广州开演唱会。为了拿到一张演唱会门票,晓慧提前大半年,发动数位亲朋好友齐齐出动,用比抢春运火车票还拼命的劲头,终于拿到一张看台票,把她给乐得一连好几天咧着的嘴都没合上过。
后来看完偶像的演唱会回来后好长的一段时间内,晓慧开口闭口总是“Bigbang的歌怎么这么好听”“权志龙帅呆了”等等,使得这个韩国天团在我们办公室内的知名度迅速攀升。
一个平时如此乖巧文静的女孩子,脸上闪着狂热迷恋的光,嘴里滔滔不绝地说着一系列与偶像相关的点点滴滴,让我们这一干吃瓜群众既觉得惊异非常,又觉得这种“反差萌”反而使得这个女孩子变得更加生动可人了。
毕竟,作为“过来人”的我们,虽然感受不到Bigbang有何魔力,也无法欣赏权志龙鲜艳夺目的发色和大胆张扬的衣着,但不妨碍我们对这个女孩子“追星”言行的理解,因为我们都深知一点:在青春年少时,谁心中没有过一个半个深深迷恋的偶像呢?
02
我在比晓慧这个年纪还小那么两三岁的时候,也曾有过一个痴痴仰慕的偶像——三毛。
是的,就是那个万水千山走遍的三毛。
那年我还在半封闭的寄宿学校念高中,只因同桌偶然借给我的一本盗版书《三毛全集》,解救了我余下两年的枯燥难熬的高中时光。
那段时间,我迷醉于广袤沙漠的异域风情,仰慕着三毛特立独行的活法,为她与荷西的爱情传奇艳羡不已,也为荷西戛然而止的生命泪流不止……
后来,我把每个可以走出校门的周末,都贡献给了南方小城里为数不多的三两家书店。我逡巡于散发着轻微霉味的陈旧书架之间,搜寻着与三毛有关的一切。当我在一本用知音体书写而成的《三毛传》中读到三毛最终用一条丝袜寻求解脱时,不禁蹲在书店幽暗的角落中无声啜泣起来;当我用省吃俭用的30块生活费,把一本印制稍显粗糙的《三毛画册》收入囊中时,心情激动难抑,彷佛手上捧着的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
那时候,最喜欢和同桌谈论与三毛有关的一切,她的作品,她的经历,她的桀骜不驯,一切的一切都那么令我迷恋。每个喜欢三毛的同学都让我感觉投契,要是有人持反对意见,我就会突然觉得他面目可憎。曾经同宿舍的一个女孩子在无意中说了一句“我觉得三毛长得一点也不好看”,从此之后我总觉得心里有根刺,便自觉不自觉地与她日渐疏远了——尽管我们还曾在天寒地冻时每晚缩在同一张被窝中度过了整个冬天。
简而言之,我也曾为了偶像痴迷、狂热过,也曾因此而做过一些疯狂到现在看来还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就像今天的晓慧所做的一样。
03
有一天午饭时和晓慧坐在一起,我看到她的手机屏保是权志龙的照片,那一头火红的头发就像一团火焰般在我眼前跳动着。
我心下一动,忍不住问她:“权志龙哪里帅了?”
晓慧从餐盘中抬起头,眼神亮闪闪地看了我一眼,毫不犹豫地说:“想活成什么样就活成什么样,这样的人难道不帅么?”
我顿时哑口无言。这个答案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她会说“他的歌好听啊”“他的词曲创作才能爆棚啊”,最不济也会是“你不觉得他很酷吗”这样的反问,而不是如此内涵满满的一句话。
后来那一整个下午,我时不时就在心里回味着晓慧的那一句话,又想到自己当年对三毛的痴迷,不禁回过味来:原来,不管是权志龙还是三毛,晓慧和我虽然喜欢的偶像不同,但本质上我们心心念念渴求的东西,却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啊。
想当年,我经由三毛这个偶像,生出到远方流浪的渴念,立志要考上大学,走出家乡,像三毛一样到任何想到的地方去,要活得像三毛那样随性和洒脱!
如今晓慧对权志龙的崇拜,无非也像我当年那样,只是经由偶像开挂的人生经历,投射出自己目前缺乏却渴望拥有的一切罢了。
权志龙年纪轻轻却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当红炸子鸡,不否认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才华横溢,但我想他能吸引全世界那么庞大的迷妹迷弟们,很大原因也在于,他一直是个追求个性、坚持所爱、不惧外界眼光的人。
不需要是权志龙的粉丝,只要百度一下他的人生履历,我们就能知道,从小到大,权志龙一直做他喜欢做的事、追求他一直热爱的梦想,他的言行举止、穿衣打扮无一不在告诉大家:我就是我,我只做我自己!
我想这才是权志龙对年轻人最致命的吸引力吧。或者说,这才是偶像本质的吸引力,不管这个偶像是权志龙、三毛,还是TFboy、韩寒、杨洋……
因为,按照自己想要的姿势,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在有限的青春年华里,热烈的恋爱过、疯狂的呐喊过、肆无忌惮的盛开过,几乎是每一个少年男女的渴念。
其实,所有的青春少年,在最初都是一棵棵生命力旺盛的、充满了野性的植物,他们最想要得到的也理应要得到的,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愿肆意生长,想汲取阳光的自可以拼命朝着太阳的方向伸展枝叶、喜欢阴凉的也能自由攀爬在山涧屋角自成一片风景……
然而我们的国情,我们的成长环境,我们的教育体制,一切的一切都要求少年们只能做一盆盆大同小异的盆栽,在早已设定的框架内委屈地残喘,偶尔有一两条枝叶“突破重围”,最终也难逃被老师、父母甚至吃瓜群众的口水化成的锋利剪刀无情剪去的命运!
但是“偶像”们就不同了,他们是命运的宠儿,可以奇装异服、特立独行,也能尽情挥霍自己的才华、金钱,收获万千同龄人的拥戴。这一切足以令温室里的一盆盆植物们顶礼膜拜了,正是由于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求而不得,他们才那么羡慕偶像们活得如此个性独特、自由舒展、精彩无限啊。
所以我们发现,那些成长环境限制多多,被家庭和教育束缚更加多的年轻人,更有可能疯狂迷恋某个同龄“偶像”;反而是那些父母开明、成长氛围宽松的孩子,不大容易被所谓的“偶像”迷了心智。
由此可见,什么时候年轻人的个性能够自由舒展,每个个体都可以肆无忌惮地追寻想要的生活,那么偶像的时代才有可能过去,因为到那时我们已不再需要偶像,或者到那时,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