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书院庚子年暑假游学(8)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今天是在承德八县三区游学的第8天,我们来到了隆化县的民族博物馆。馆中展出的是隆化县自旧石器时代到清代时的文物。据展馆中的文物与历史所描述,我们能了解到隆化县位于燕山北麓,地处华北平原通往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可我发现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山戎,东胡,乌恒等北方少数民族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明代时,当地行政废止,黎民迁徙,全境划为军事禁区并逐步变为蒙古部族游牧之地。到清代,随着民族关系的调整与木兰围场的设立,当地经济社会得到逐步恢复与发展。

      话题转回隆化县的民族博物馆,这就要说起这里的镇馆之宝——“契丹节度使”铜印。关于这个铜印存在的许多疑问,开始,有人推测这个铜印是唐朝开元时期所留下的。但是通过许多方面的研究又有了很多疑问。唐朝时印章上的钮式是圆式,而这个印章上是是狮钮,而且这个印章的形状是方方正正的,而唐朝时的印章是方圆形。

        所以关于这个印章的楚楚时代仍然保留着许多疑问,而我们作为青少年应当去探索那些未被解开的谜题。就像三天前我们前往的丰宁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其中有很多古生物化石的牌子,上面都标着未定名。我们要做的不是把那些已定名被别人研究透的生物,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背下来。而是经过各种对比,研究。探索前人未走过的路。

        后来我们又前往了蓝旗少府村的摩崖石刻。很可惜的是,摩崖石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人破坏,而且经过多年的风化已经看不太清楚其中佛像的面孔。据老师所说,当时的雕刻极其精美,甚至可以看清佛像的手指甲。

        这个村子的文化普及很高,而且他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有一场花会。二贵摔跤,踩高跷,抬花轿等。表演极其精彩。政府曾批过钱让他们建造设施,都被村长拒绝,在村里集资盖了为花会演员们换衣服休息的台子。这个村子里大多是蒙古族和满族。村长姓白,白姓在当地是大姓。村长就出自这个村子,他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用心去爱护它,建设它。而且村里无论是盖的广场还是高台都是村里集资的。他们不伸手向别人要,只是自己努力着。

        后来我们又来到了隆化县的普宁寺。寺内分三层宝殿:第一层为山门殿供奉四大天王代表着风、调、雨、顺,第二层为中殿供奉关二爷关羽,第三层为后大殿大雄宝殿供奉横三世佛。还有一处阎王殿,殿内供奉着十殿阎王和小鬼、判官等。

      之后我们前往了“于木兰作诗碑”它位于围城县与隆化县交界处。此碑高为2.82米,建于清乾隆十六年。乾隆在此做了15首诗。主要是为了记载清朝平定新疆回部和卓木叛乱的武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