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寂静,大部分人都睡着的时候,你还在刷着微博刷着朋友圈,精神很好难以入睡。一旦睡着,又要睡够7、8小时才能醒。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得了“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
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Delayed sleep-phase syndrome(Disorder),简称DSPS或DSPD)是一种慢性睡眠紊乱,患者一般都会晚睡晚起,生活节奏受严重影响。在临床诊断中,部分患者要到等至天亮才能入睡,一旦睡着,睡眠时间却跟正常人相似,且睡眠质量大多正常。
有DSPS的人一般被称为“夜猫子”,不过对他们人来说,这样的作息时间并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一般有几个特征:
1、睡眠开始和醒来的时间,比理想情况不可控制的晚;
2、一旦入睡,并不会轻易醒来;
3、在早晨理想时间起床是非常困难的;
4、感觉半夜三更的时候头脑最敏捷。做事效率最高
5、没有能力把睡眠相位提前,如强迫在正常的时间睡觉和起床。
负面效应:
说实在的,DSPS或者真正的夜猫子(夜型人)和左撇子以及同性恋一样,面对的最多的还是来自社会(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压力。正因为是少数,所以几乎所有的社会惯例都是为拥有正常作息的人设计的,DSPS患者最大的痛苦来源就是“和别人不在同一个时区”。你清醒的时候别人都进入梦乡,你睡觉的时候人家正在开始新一天的生活。由此引发的缺乏社会交流往往会导致DSPS患者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缺乏日照导致的五羟色胺下降,也会提高DSPS患者的抑郁概率。而且,DSPS患者常常遭到别人的误解(正如以前对待左撇子的态度一样),亲友的劝诫甚至强制改变往往给他们带来痛苦且收效甚微。最痛苦的是,即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律并想保持下去,社会压力也会迫使他们一直处于睡眠周期反复波动的状况(早上有例会,但那本该是睡觉时间!),除非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作息节律的工作,否则DSPS患者只能选择逐渐改变去适应大众的节律。
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关于睡眠对于健康影响的会议上,睡眠专家指出:
中长期的影响,特别是DSPS。患者忍受着长期的失眠以及由于缺少睡眠导致的行为意识的后果。患者更倾向于滥用酒精和其他物质,一些年轻人还产生的犯罪倾向。在日夜节律和心理障碍(如季节性的易发紊乱,抑郁症,躁郁症)之间也发现的强烈的联系。
正面效应:
错峰效应可以让DSPS患者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想想错开上下班高峰乘车能节约多少时间!),而且夜深人静的时候更利于深度思考(没有讨厌的同事的求助和电话、快递、聊天,你能获得更长的专心工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作家和科学家都习惯夜间工作的原因。但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频繁和他人打交道,那趁早换个工作或者治疗DSPS吧(sigh)。
自我治疗:
1.关手机关电脑,睡前不看电子屏(别和我说要用手机做闹钟,买一个单纯的闹钟效果更好且不贵不怕你起床气摔了);
2.增加上午晒太阳的时间(结合晨间运动效果拔群);
3.让你的白天尽量充实,能做到晚上倒头就睡是最好的;
4.读些赞美晨型人的励志鸡汤,给自己打打鸡血,让自己相信,早起3小时比晚睡3小时效果更好;
5.保持!保持!再保持!对于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人群,调整睡眠节律就像戒烟,必须排除万难,好不容易改变的睡眠周期很容易因为短暂的意外事件(深夜聚会、通宵加班)又变成原来的状态。
笔者的惨痛经历:曾经有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我把生物钟调整到了5点起,10点睡,效果特别好。那段时间,觉得自己也拥有早上3小时左右的集中时间,晚上8点左右开始感到困,10点能够倒头就睡,以前早上听不到的闹铃也能听到了。但是!但是!!连续两天晚上都有紧急事件,我第一次体会到想睡觉的时候不让睡是多么痛苦(嗯,一般都是该睡觉了睡不着)!这之后,5点起又成了泡影(现在的睡眠时间段:2~10点、4~12点和7~15点,偶尔会有24~6点这种看上去正常的时间,目前内分泌经常失调,各种皮肤不好都找上门了:()。所以一定!一定!一定要保持住辛辛苦苦换来的战斗成果!!
最后,祝各位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晚上能睡,早上能起。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