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比较火的话题是“高考减招”,这里面涉及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我们先不讨论,因为需要讨论的太多了。看着这么多父母着急上火,迫切感觉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真是操碎了心。
教育是个大问题,不仅仅是政策层面和大环境方面需要改革,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改进。最近看了许多教育和育儿方面的书,对教育改革和孩子的培养等方面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1、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父母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参与孩子的成长?如何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张贵勇的这本书里没有说教,只是将生活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片段记录下来,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点感悟和点评,看完不但让人满心温暖,也有醍醐灌顶之感。
这本书记录的不但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作者反思并改进自己教育孩子方式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爸爸,作者坚持每天给孩子做亲子阅读,从绘本、儿童名著到自然科学、历史书等等。阅读让“哲哲”从小就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继而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充满着爱心、乐于分享、懂得感恩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给孩子合适的家庭教育。其实,并不存在完美的教育,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周末带孩子去认识大自然、跟孩子聊聊班级的事、每天睡前给孩子读书、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等等,这些都是教育。
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且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存在你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孩子的生命轨迹嵌入自己的身影,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还有美好生活。
2、别把孩子培养成听话的绵羊
我们整天在喊着应试教育不好,哪里不好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在《优秀的绵羊》这本书里,德雷谢维奇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解答。强如常春藤盟的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也仅仅是适应了那套教育系统的优秀“绵羊”。
这些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过于自信却输不起;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
国内的家长,从小给孩子定的目标就是名校、985等等。殊不知,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时候思想和行为上反而容易被束缚。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不但是听话的“绵羊”,还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学生大都没有信仰,没有社会责任感,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或“一切向钱看”……
二十几岁的时候是带着问号的十年,在学校的这段时间,也是改变思维、提升自己的最好时间。“到底想要培养孩子拥有怎样的品质以及如何培养。我们希望孩子们更能承受挫折,培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对世界充满好奇,更有创造力,更愿意去冒险,更愿意去犯错误。”
3、别让溺爱和包办毁了孩子的一生
武志红的这本《为何家会伤人》,不仅涉及婚恋关系,还有亲子关系和孩子学业等问题,讲述的是不正确的亲密关系给家庭带来的灾难。看完相信你一定会从书中的案例发现自己和父母的影子,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溺爱”的危害。
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以后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
溺爱实际上是父母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是深层次对未得到的自我的过度满足。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往往不知道感恩,也不知道如何付出爱,这些孩子长大成家之后,往往会遵循相同的模式,将溺爱和冷漠传承下去。
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其本质是自私,这是把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而顺从父母意愿的孩子容易缺乏存在感,导致自己的认同感和价值感都来自于外部认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不断否认自己的感受,迷失了自己,成年后反而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家,应该是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地方,而不是应试教育的延伸,如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子女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正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4、作为父母,我们到底在着急什么?
龙应台为大家熟悉的那些文章,大都充满犀利独到的见解。《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却充满温情,文中流露出母爱和童趣,也不乏对孩子教育的理性思考。“这本书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书中有一个情节:龙应台在街上买花,五岁的孩子想要用丝带在花束上系一个蝴蝶结,小孩子手还不灵活,慢吞吞的系不好。阿婆开骂,龙应台说,让伊慢慢来。
现在中国整个社会都特别着急,对孩子教育也是:孩子还不会走路,就开始上早教班,刚开始会说话,就给上早教班;上了幼儿园,又开始给上各种兴趣班……
在“害怕落后于其他孩子”这种着急的心态下,对孩子的教育就很容易出现呵斥、教训、责备和惩罚。孩子是可爱而独特天使,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一定不能着急,就像龙应台写的: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家庭教育甚至比学校教育更重要。改变不了大环境,至少我们还能改变小家庭。想一想我们为孩子争取更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让孩子活的开心快乐,将来有一技之长,并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么?
想明白了这一点,对孩子教育我们应该会淡然的多。
嗨,我是许大威仔,一个骚情的理工男,酷爱读书乐于分享,坚持写温暖的文字。欢迎交流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