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从温尼科特的端口进入心理学的汪洋,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曾经是婴儿的角色,现在是母亲的角色,更能贴切的理解这个暖男关于母婴关系的理论!虽然只是一个开端还未能完全领略里面的风景,但已经被里面的风景震撼了。这一切,要感谢老T。
儿童心智中的暴力
顺从性的压制与阉割
好孩子的道德内化的低维禁锢
暴力与主体
由于自己的储备匮乏,对很多东西的理解只能做到单细胞的串连,故对上面这一主题只能从温尼科特的理论来理解。
很多人质疑,温尼科特真的是“暖男”吗?我的理解他是暖男,因为他接触的是母婴,是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他没有阳光般的面容和态度,他能完成六万多对母婴的案例分析吗?而且他的理论不像弗洛伊德那么晦涩,难懂,他提出的都是一些贴近人心,易于理解有点暖的术语,如,“抱持,足够好的妈妈,促进性环境,过渡客体,原初母爱贯注......”
足够好的妈妈要创造抱持性的环境,是否就意味着,足够好的妈妈需要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做到100分妈妈呢?其实足够好的妈妈是60分的妈妈,妈妈需要在不同阶段作出不同的反应,妈妈在婴儿完全依赖的阶段,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婴儿产生是自己创造了妈妈的幻觉,也就是镜像作用,在此,婴儿虚弱的自体慢慢萌芽,但逐渐的,妈妈要对婴儿的需求说."不",也就是幻灭的过程,客体开始产生,婴儿的自体进一步发展,但在独立阶段,需要母亲得体地退出.所以100分的妈妈其实和0分的妈妈是一样的.
从中国的传统来理解,尊老爱幼,听话懂事的乖孩子就是所谓的“好孩子”,作为母亲的我也在每天孩子去上幼儿园时习惯性的说一句,“在幼儿园要听话”,突然有一天,我觉得我错了,孩子为什么要听话呢,听话不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了他原始的野性,或者说攻击性,而把道德内化后的顺从呢?而顺从不就意味着虚假自体吗?那么该怎样去平衡道德与真实自体是我还需深思的问题。
温尼科特这些看起来有点暖的词汇,其实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培养出一个有攻击性的孩子,对此有一句很有力量的表达"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在我身边会看见很多有攻击性,或者说暴力的孩子,而很多父母采取的是暴力的压制。殊不知,只有宣布暴力的孩子才有自体。如果采取压制,可能孩子成年后会暴力化,或者内心对暴力的恐惧!在病房里也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孩子!或者说,孩子暴力,可能也是内化了父母的暴力!所以对于孩子的暴力需要慢慢地引导。而没有攻击性的孩子代表的是没有活力,其实是更糟糕的。
今天是我的宝贝5岁的生日,借此浅浅的感悟献给我的宝贝,希望自己能朝着足够好的母亲努力,也希望宝贝能快乐,自主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