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报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达,又有几家欢喜?
说起高考,离我很久很久,久的都快想不起来了。
最近总能听着身边的人在聊孩子考上了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孩子如何不满意自己费心挑选的专业。
比如和一个刚认识的大姐聊天,她孩子想学建筑,可她却让孩子报了法学院,“学法可以当公务员,一个女孩子学建筑能干什么?又没力气,还累……”
我竟不知道学建筑还要身强力壮!?
另一个朋友梅,她在孩子大学假期期间,帮孩子联系了实习单位体验工作,也让孩子做些自己喜欢的兼职。
她想让孩子能够在年轻时体验各种工作,让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擅长什么,关键不是赚钱,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积累经验。
成人的经验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但不可否认,肯定对孩子有选择指导作用。
我想梅的孩子应该比那个大姐的孩子更能够自己掌控自己的未来吧。
都说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自己的喜好和父母的建议之间发生冲突时,究竟应该选择哪个?
思绪不禁往前翻飞~记得高中时的自己,也曾经向往过的很多可能,但这些可能都只有一个大概轮廓,没有明确详细的目标和途径。只隐隐觉得我喜欢做这个~
当时虽然幻想过无数绮丽的未来,但肯定没有一个是和当医生的相关的。
最终却因为父母的建议而在第一志愿栏里填报了从没有想过的医学院。
还记得当年自己在入睡时,躺在床上想象当医生后,可能会面对的血淋淋的境况,就辗转反侧。忘记说了,当时的我晕血!!
我只在第四栏才填了和画画相关的专业。让我放弃曾经以为是自己会一直坚持的画画的原因,是因为父母那句“学医好找工作”。
未来找不到工作的恐惧让我妥协。
最终,我如父母所愿上了医学院,毕业后留在了医院,我有了工作了,能够自给自足了,可是自己却没能找到满足感。
直到有一天,和多年未见的高中同学在一个美丽的沿海城市重逢,回忆从前,交流现今情况,得知我当医生,她居然感叹:“真难想象,你喜欢画画的人不都是喜欢美好的事物吗?怎么会选学医?”
老,病,死,就是医者面临的内容,确实不够美好,也难怪自己从业数年,面对死亡还是有放不下的沉重。
反复面对那些或痛苦的生存或安宁的死去的境况时,面对家属对亲人逝去的眼泪,甚至家属对于花费的医疗费与不可得的预期疗效的忿闷,让我只是沉浮于生老病死的苦涩中,冲刷掉“常常是安慰”的医疗现实状况的那点微弱的成就感~
同样的,关于“学画只有出名了才能赚钱”这句反驳我喜好的话,也等到我离开那个出生后就没离开过的小城到达北京以后,才发现也是句谎言。
不是父母故意说谎话骗我,而是他们也不知道原来学画画不仅只有当画家这一条出路。
什么限制了我们?经验。
那个我从出生直到大学前一直生活的小城,生活水平一般,生活不精彩却安逸,精神生活贫瘠,没有书展,画展,没有戏剧,演出……父母那一辈认为有稳定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就如一个不经意的暗示种子,埋在了我的心里,让我也以为我只是需要一个有保障的,按步就班的工作。而我却在多年以后,才醒悟:不是有工作就能满足我,还需要适合内容的工作才行。
这么简单的问题,居然用了那么长时间才明白。
就像上面那个大姐认为学了法,考了公务员,找个体制内的工作,舒适稳定对女孩子就是最好的那样,给孩子心里种下暗示。可是多年以后,那个孩子真的也觉得舒适稳定最适合她吗?
不要让成人局限的眼界限制自己的未来。
小孩,自然无法决定到底未来能够如何,所以父母给孩子的体验就很有必要,让孩子们,也让我们成人自己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没有接触过没有体会过的事。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更多的体验,自己也要不断丰富知识,至少在面临选择时,自己给的建议不要阻碍了孩子的梦想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