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它长于叙事,又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塑造人物形象。其中,各国“行人”(使臣)的外交辞令是全书的一大亮点,这些精彩的语言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一、劝人的话,站在对方角度来说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篇中,秦、晋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若亡郑而对您有好处,怎敢特此来麻烦您?越过(秦国的)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领土呢?”
强敌来犯,烛之武并没有正面迎击,而是使用谦恭之辞,以对方的利益来诱导对方聆听自己的意见,再将灭了郑国实际上是给邻国(晋国)增加领土的利害关系分析给秦穆公听,点明这样做对秦国无益,最终使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念头,让自己的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烛之武从对方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将对方劝服。
我们要说服某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也可以从对方的利益出发,站在对方的角度陈其利害,这样更能使对方接受。
二、警告的话,绵里藏针地说
在《秦晋崤之战》一篇中,秦国违背蹇叔之愿,欲兴兵袭击郑国。秦师行至滑地,遇上了郑国商人弦高。弦高用四张熟牛皮、十二头牛犒劳秦师,并言:“敝国君王听说你们将行军经过敝国,(使我)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为了你们的久留,住一天就准备一天的补给,离开前,将为你们做好最后一晚的保卫工作。”
弦高这番话,先是谦辞,说自己的国家不富裕,接着又说,若秦军留居郑国,住一日便为其准备一日的柴米油盐,临行前也会为他们做好最后的保卫工作。看似热情好客的话却杂着弦外之音,即郑国已经为抵抗秦军作好了一切准备。
后来,郑穆公得到消息,派人探视客馆,发现秦人已经在厉兵秣马,准备开战;穆公又派大夫皇武子去辞谢秦大夫:“你们在敝国住久了,敝国的脯、资、饩、牵将要耗尽。为了给你们送行,郑国有原圃,就如秦国有具囿,你们(去原圃)猎取麋鹿(后离开),让敝国休息一下,怎么样?”
皇武子表面上在告诉秦人,由于秦人久居郑国,郑国的供给将要耗尽了,但是秦人可到原圃猎取麋鹿以后再离开。乍一听还是一番客套话,然而,这却是郑国下的一道逐客令,意在让秦人明白,若再不离开,郑国将采取行动。
弦高和皇武子两人的辞令,话里有话,绵里藏针,语言平和却能使敌人战栗,体现了他们高超的智慧。
警告对方不一定要剑拔弩张,可以以退为进,让对方知道你的厉害。
三、回答的话,巧妙地说
在《展喜犒师》一篇中,齐孝公率兵攻打鲁国北境,鲁僖公派展喜前去犒劳齐军。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国君听说您来了,命我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问:“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小人害怕了,君子不害怕。”齐孝公又问:“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答:“依仗先王之命。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齐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弥补他们的缺失,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等到您登上王位,诸侯都寄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齐孝公听了这番话就撤兵了。
齐孝公的第一个问题“鲁国人害怕了吗?”很难回答,若展喜回答“是”,则意味着鲁国还未应战,士气就败了,这样的回答有辱国格;若回答“否”,则显得轻慢、不敬,更容易激怒对方。展喜说“小人害怕了,君子不害怕”,回答甚是巧妙,既保住了本国人的自信,又避免了言语上的冲突,为自己赢得了缓和的机会。当齐孝公问“仗着什么而不害怕”时,展喜援引“先王之命”间接提醒齐孝公不要忘记祖上遗德,指出当初齐桓公显扬了齐国始祖姜太公股肱周室的精神,与各诸侯国和睦相处;再借诸侯、百姓对齐孝公这位新君的信任与期望,暗示他不要丢弃使命、放弃职责。展喜伸张大义,以理服人,最终使齐孝公退兵。此番言辞委婉而处处直指要害,充满正义,使人不得不服。
回答别人的问话时常常需要三思,不可轻易答复,否则,就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
《左传》成功塑造了一个个 “外交家”的形象,他们机敏镇定、有胆有识,彰显了儒家的精神,维护了国家尊严。他们的外交辞令婉转曲折,尽显谦谦君子风范,同时也有理有据,充满“征服”的力量。因此这些辞令流传千古,被后人奉为外交语言的典范。
跟这些“外交家”学学说话的艺术,可以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从容。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Love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