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平安夜,我第一次去了教堂。对于这样一个神圣而肃穆的地方,对于一个没有基督信仰的人而言,你可以说是好奇心和浪漫情怀把我带进去的。
崇文门教堂很偏僻,没有想象中的宏大,茫茫夜色中,除了门顶上的十字架,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因为教堂有圣诞活动,前去的人很多,在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之后我才进去。恰巧又被安排在副堂,只能看见牧师和唱诗班的背影,我甚至有一点点小失落。
不过,随后一位牧师的讲话,让我在走出教堂的时候感觉到不虚此行了。她先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北漂女孩在饭馆里,因为一碗面和老板发生了争执,然后哭着说道:“因为一碗面而争执哭泣,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牧师说,来到教堂,除了和大家一起度过这个特别的夜晚,我们收获的应该是生命中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东西。就像梭罗那首诗写的:“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那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我想,当时在场的人都会不禁自问一下。在教堂里,所有人都笼罩在耶稣的光环之中,大家一起呼喊着:“哈利路亚”,唱诗班的歌声感染着人们憧憬着神圣和美好。当音乐停止,大家走出教堂,每个人都在想不同的事,走不同的路,黑夜中为我们照明的灯又是哪一盏呢?
有人说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的确,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嘈杂混乱和容易让人迷失,然而我们并不能否认人类个体对信仰的依赖,不然地球上为什么到处都林立着教堂和庙宇?
也许基督徒是幸福的,在悲观绝望时,在痛苦悔恨时,在生死之际的最后一声叹息中,至少还可以匍匐在上帝的脚下,祈求拯救和宽恕。那么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我们的生命支柱在哪里?
有人说,没有信仰就是最大的信仰。这句话看似无懈可击,而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却像一种自欺欺人的安慰和借口。有人依托于爱情,有人依托于家庭,有人依托工作,有人依托于名誉,其实不管我们最看重的是什么,最终回归的难道不是自己的内心吗?
回归内心并不是说要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在这个吵嚷嚷闹哄哄,网络信息泛滥,价值倾向多元的时代,找到自己内心最真的渴望。而能够支撑我们冲破层层迷雾,实现自我的也只有内心的执著。人赤裸裸的来,孤零零的走,也许这一路中有很多人陪伴,可是有没有那么一个时刻,你发现谁也帮不了你呢?有一些情绪,有一些坎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对自己是永远不会变的。很多鸡汤告诉我们要独立要坚强,不管是在精神层面还是在物质层面,也正是让我们把诉求指向自我,指向内心,进而促动我们外在世界的改变。
你信仰什么,你就能活出什么样的人生。
然而,对于漫长的人生而言,信仰自己并不能避免全部问题。信仰只是给我们一种前进的力量,让我们在荆棘从生处有勇气挥剑杀出一条康庄大道,不去坚持,不去突围,永远不会了解自我有多么强大的能量。信仰自己,你就会发现很多困难都不再是困难,原来你可以活的很精彩。
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寒冬酷暑风吹雨打也许会让它枝残叶枯,可它的树根依然深扎于苍茫大地,枝叶永远仰望着碧落天堂,自我生长的力量鼓舞着它,它永不会停下向上伸展的步伐,最终当莺舞燕栖于枝桠,老者稚童憩息于树荫,那份喜悦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