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自带毒汤属性,负能量爆棚!慎读!
特别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农村考生!不!要!读!
1
几天前表弟来我家吃饭,席间和我聊了很多,他的大学,他的生活以及将要面临的选择。
他就读于本省一所综合实力还算不错的二本类院校,学习生物技术相关的专业,6月中旬就要毕业了。
尽管他尽力表现的很乐观,我还是从他的言辞里听出了忧虑和困惑。那种感觉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在毕业之际要面临比城市学生更艰难的抉择。离开和留下,工作和考研,何去何从,总会和自己简陋的背景纠缠不清,在这个拼爹的社会,一旦离开象牙塔的庇护,农村大学生会比城市大学生少一块天然的跳板。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都是一个非常狰狞的事实。这个时代早已过了只凭才华和能力就可以获得机会的阶段。
或许有人会反驳我,没有机会那是因为你还不够优秀。不好意思,这样的心灵鸡汤喝的太多,我想吐。
如果说农村背景的大学生天生就必须要比同龄人更优秀才能获得同等机遇的话,那么这样的认知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公平?
记得4年前我毕业的时候,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家庭条件较好的城市同学大部分选择了回到家乡,反而大部分的农村同学却选择了留在这里或者去更大的城市。
其实后来想想,原因很简单,小地方关系网较为固定,如果没有家庭背景回去生活会更难过。所以,大部分人宁愿在大城市坚持着,毕竟这里还相对公平一些。
几年后,回到家乡的同学大部分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生活滋润;而留在省城或者其他大城市的同学则大都像我一样,为生存竭力奔波。
不是我们不想选择,更多的时候我们没得选择。
2
如果说未来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忧虑,那么现实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困惑。
这种困惑来自于三个方面,落差感,归属感,无力感。
能考上本科以上级别大学的农村孩子,必定有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家庭。在农村,上一辈人大都没有什么文化,他们重视教育的目的相当朴素也相当功利,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能飞黄腾达光耀门楣过上好日子。所以,他们含辛茹苦省吃俭用,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以后在城市找个好工作,自己也因此能在乡亲父老面前抬得起头。
然而20年社会巨变,当他们的孩子寒窗苦读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迈出校园的时候却发现,这社会已不再能给他一个与能力相匹配的机遇,学校一纸协议,随便盖个章就完成了年度99%的就业率。
一切还是靠自己,在曾经满怀期望的父母眼里,这和那些早早辍学打工的邻居家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多浪费了很多钱读了点书而已。甚至,由于接触社会晚,大部分人并不一定有邻居家的孩子“混的好”。
不信的话过年的时候去农村看看,开着豪车满面红光的大部分是那些早早辍学打工的孩子,一脸迷茫怅然若失的必定是刚刚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于是,曾经的羡慕恭维变成了如今的明讥暗讽,父母眼中的骄傲变成了失望。
我可以断定,几乎所有的农村大学生都有过过年不想回家的经历。
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落差,这种落差产生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近几年在农村这种论调甚嚣尘上,我敢断言,再过十年农村家庭重视教育的程度会比现在更低。
你可以说,农村人目光狭隘,看不到知识带给人的眼界和素质提升。但这就是现实,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狭隘之中,以后也很难改变,除非逃离。
可是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哪里又会是我们的最终归宿?
选择留在城市,怀着壮烈的梦想,拿着微薄的工资,仰望着高高在上的房价;回到家乡,承受着亲友们异样的眼光,放弃自己的专业,卑微地生活。
这是一个缺乏归属感的人群。归属感的缺乏带来的是更多的惶恐更多的不确定性。
3
作为一个80后我一直非常欣赏90后的一代,我认为中国的90后是最有拼搏和创新精神的一代人。如果说80后是迷惘的一代,那么90后一定是奋进的一代。
可悲的是,这一代人正在被固化的社会阶层和浮躁的功利主义所打压。
当生存变成了生活的全部,当投机披上了创新的面纱。大量无资本,无背景的农村大学生正在成为人口红利时代的炮灰。
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现实,更让人悲伤的是,这种现实带给这一代人的无力感。
如果你注意下中国的经济,你会发现近几年发展最迅速的行业有两个——网红经济和直播经济。这说明什么?越来越多的围观和越来越少的创新!最廉价和碎片式的娱乐已经占据了年轻一代的业余时间。
我认为这是面对现实的无力感产生的边际效应,当他们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通过围观别人看起来美好的生活获得慰藉,当他们的收入微薄只能通过弹幕发泄着负面情绪,文化市场就出现了一种泡沫般的虚假繁荣,看起来很美好,背后却是声声无奈的叹息。
前路不知何方,归途不知何处。这是当今农村大学生的现状,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值得庆幸的是,这是最好的一代人,他们有不满,也有梦想;有愤懑,也有才华。他们顽强地活着,并且将永远放肆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