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因为中国大爷大妈,一艘豪华型邮轮又上了热搜。
邮轮本身没什么好“热”的,热点在于大爷大妈的表现。他们在自助餐厅抢食物时插队,吵架,抢到食物后吃不了,造成大量浪费;他们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跳广场舞、唱红歌,把本应很安静的休闲度假搞得乌烟瘴气。有一个亲历者在文章中写道:自助餐厅只是被薅到一根薯条都不剩,并没有人身风险,但主餐厅的现场,只能用惨烈来形容,泼水的,插队的,浇牛奶的,打群架的,砸桌子的……
笔者今年七十有一,老伴七十,一个大爷一个大妈,读到这样的文章,非常非常生气。邮轮上都是些什么人呀,丢尽了俺们的面子。
说好的遥遥领先呢?
说好的中华文明呢?
文章后面的留言,更令人无地自容:
“这帮子人受过饿,受过穷,就是没受过素质的教育,等这辈子人过世了就好了,后面的能强上一截,越往后应该越好。”
“中国人不缺钱,缺德、缺文明、缺教养、缺教育!这就是中国!谁也抹黑不了中国!只有自己抹黑自己,才是最大的抹黑!”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都被现在的中国大爷大妈丢尽了。因为他们从年轻时就有一种对公物挥霍的习惯,单位的水无节制的使用,自家的水每天滴一桶,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因为无法通过某种合理的途径得到它所以损毁它,同时又因为看着权力人员比自己得到了更多的不合理东西,更加激发了报复性浪费。”
各种分析,各种批评,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最令人难堪的是这样一条留言:
“幸好这类大爷大妈已经时日无多了。”
尽管我不属于“这类”大爷大妈,却不想听到“时日无多”的诅咒。
读另一篇文章,作者写道:“想象一个场景,如果游轮上每顿饭都要另外付费,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做?大爷大妈们一定会提前卤好茶叶蛋、带上大馒头,就着生黄瓜和榨菜,吃得嘎嘣嘎嘣香。你要想让他自费点个牛排烤鸡,他多半会认真地摇头,老年人不能吃这么荤腥油腻的东西,肠胃受不了。但如果牛排烤鸡不要钱,嘿,肠胃鲁棒性突然就变强了!”
对呀,这帮挨过饿、受过穷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节俭,把馊了的剩饭掉都会心痛不已,怎么上了豪华邮轮就变得如此大手大脚?不对,这不是豪华邮轮——注意到了吗,豪华不假,却是低价,包吃包住那种。针对这样的消费群体,专家专门创造了一个新名词:价格敏感性人群。
价格敏感性人群,说白了,都是些贪图便宜、只舍得玩低价邮轮的穷人。
中国有一句老话: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你说,一个没吃几年饱饭,猴年马月出门玩一趟的人,见了不要钱的食物会是什么反应?不吃白不吃呀!在有钱人眼里,这趟邮轮是低价,而这些价格敏感者仍然会觉得贵,觉得不划算。大几千块钱,省着点儿,在自个儿家就是两个月生活费,在船上,几天就打了水漂。得尽量吃,吃够本,甚至赚两个。再说了,餐厅里的食物琳琅满目,好多东西别说吃,压根就没见过,就算吃得撑了,也得挨个儿尝尝。
本质上讲,大爷大妈都是穷人。即便不差钱,精神上也不富裕。
有个姓秦的战友做布匹生意起家,成了最早的百万富翁。有回请战友吃自助火锅,当时已经不缺吃,一个个很快就饱了。老秦急了,不劝酒,劝吃鱼:“吃噻,吃噻,吃不吃都是那么多钱哦!”见大家都不动筷子,生气了:“妈哟,早晓得请几个蹬三轮的来帮着吃。十五块钱一个人,不说赚,再咋个要吃回来十块。”说罢,又夹了好几条鱼放进火锅,说是等煮熟了把鱼搅烂。就是这个老秦,节俭惯了,在家里基本上只吃剩菜剩饭。当年的百万富翁,精神上就有这么“穷”。
针对庞大的价格敏感性人群,商家的话术自然与时俱进。
以旅居康养为例。每月2980元,包吃包住包水电包网络包管家服务,一听就容易产生错觉,一种白吃白喝的错觉。此外,好像有很多免费项目,觉得捡了大便宜。其实包水电网络,完全就是噱头,住店交了房费,还有另算水电网络的吗?
玩邮轮跟旅居康养一样,也是包吃包住包水电网络包管家服务,面对那么多免费项目,大爷大妈焉能不心动。然而到底是豪华邮轮,到底比旅居康养,比什么丽江五日游贵了许多,得吃回来。就算吃不回来,也不能便宜了老板,得让他少赚。边吃边剩,就跟老秦一样,吃不了的鱼,就搅烂。
衣食足而礼仪兴。解决了温饱,不等于富足。真正的富足,对食物的反应一定很迟钝。经常吃深海龙虾,见了基围虾就流口水,你信吗?经常出入高档酒店的人,会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可能吗?
别指望价格敏感性人群优雅。
而且,14亿人口中,价格敏感性人群不光是大爷大妈。
2024年4月8日于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