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的微信都是通过个人手机号注册的,这就意味着,个人微信号算是“私器”。但由于微信有着较强的社交功能,所以这个“私器”往往被公用,虽然不至于把自己的权限借给他人,但通过个人微信转发公司广告,在群里谈公事,甚至头像备注都被商业化,这类情况,已经见怪不怪了。
那么“私器公用”有什么不妥么?如何能够巧妙的避免“私器公用”带来“人品损耗”呢?
【人品损耗表现】
个人微信营销(私器公用的另一个表述方式)一般会有三种人品损耗表现(朋友圈屏蔽、删除好友、拉入黑名单),微信研发团队很温柔,并不主动提示你的朋友有做这三种操作,或许只有加群私聊朋友圈互动的时候才可能发现。
【损耗本质原因】
其实原因不难总结,因为每个人都可能看某个微信好友不顺眼而选择这三种操作,图个清静。所以本质上,就是给人以被打扰和不适的感受。比如保险行业的危机感激活类的广告,比如逻辑混乱夸大其词的鸡汤文,比如自嗨为主求点赞求投票的转发,比如负能量信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等等。这些信息的共性其实就是缺少“情趣用品”。缺乏情感共鸣、无法激起兴趣、价值认同不高、品位差距较大。
【切忌美化损耗】
很多微信营销的推动者,都会有一套说辞:不信任你不接受你想法和营销的人都是不值得珍惜的弱关系,我们看中了一个值得终身投入的事业,就不得不面对要把朋友圈做筛选。找到理念相同,三观相似的朋友,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好。其实个人倒是觉得,我们要摒弃“人以群分”的固化思维。有互补型朋友,其实是很重要的。
如何拥有互补型朋友,能够通过恰当的“微信运营”求同存异,保持良性关系呢?
个人总结出朋友圈的“五不四有”原则——不暴力,不消极,不粗俗,不虚伪,不泄密;有温度,有意思,有价值,有风度。
具体的技巧也有很多。比如发朋友圈要精准,并不是全看到就是对的。对于三观有差异,或是不了解的关系,适度屏蔽朋友圈其实是可以的,甚至说是必须的。再就是注意发朋友圈的内容文案和频度,以及可能引起不适的可能性等等。我们的信息素养其实影响着我们的内部文案撰写和加工水准,也影响了我们转发外部资讯的质量。所以说,发朋友圈其实就是在秀三观,秀状态,求互动。通过朋友圈,你会知道这个人是谁,ta在做什么,ta的审美是怎样的,ta的生活爱好是怎样的等等。恰当的运营朋友圈,本质上其实是在优化自己,当你习惯了换位思考,习惯了出精品,习惯了表现世界的美好,那你就会得到更多的赞,朋友圈的关系也会更有价值。
最后送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有时候给自己的关系圈做做筛选和减法,也是比较好的断舍离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