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助力亲子沟通

记得前俩月有一天,我有个姐妹和我微信聊天说:“这两天快把我气死了,孩子太不听话了,怎么说都不听,最后我打了他一顿。”然后我就问:“之后事情解决了吗?孩子听了吗?”她说“当时听了,后来好像又回去了”于是我就问了下细节,从整个过程中,我有听到,妈妈之前忙于工作,大概有半个月没怎么太顾上孩子,同时也觉得孩子大些了(上小学一年级了)应该能管理好自己,于是就非常相信孩子,一门心思扑在了工作上了,等这段时间,工作忙完了,回头想关心一下孩子,却发现孩子变了,变得整天在家玩手机游戏,说了几遍不但没听,反而变本加厉的偷着玩了,妈妈当时非常气氛,就打了孩子,打完也有些后悔,孩子也很不开心,但也并没有解决玩手机游戏的问题,反而亲子关系紧张了好几天。

当时我和这个妈妈先进行了情绪的疏导,然后和她一起分析了一下发生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孩子之前一直挺乖的,为什么半个月没咋管,就变得爱玩游戏了呢?这半个月究竟都发生了什么呢?

梳理完发现半月里妈妈对工作的全程投入,几乎没有和孩子有任何的交流,孩子是个爱说话的人,也想和妈妈有亲子的互动,但没有太多的机会,于是就产生了无聊情绪,有了无聊情绪后,就又不知道如何缓解这个情绪,于是就无意中发现手机游戏刚好适合自己恰恰这个游戏人竞技类的,越玩越上瘾,于是就玩得一发不可收拾,甚至为了不被妈妈看到,产生了偷着玩的念头。而妈妈这边看到这些行为后,第一时间解决的不是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孩子当时的行为问题,并且给孩子贴上了一个"偷"的标签,导致孩子也非常冤枉,因此这件事如果要根治是需要和孩子进行深度的亲子沟通,以及帮助孩子一起想办法,协助孩子来解决,并且增加孩子的内动力和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信心。

之后我引导这个妈妈采用思维导图的工具作为和孩子亲子沟通的桥梁,方法如下:

一、主动和孩子道歉~表示那天打孩子是不对的。

二、表达情绪~引导孩子说出那段时间玩游戏是因为有些无聊情绪了,不知该咋办了,才玩起来游戏。

三、表示同理~表达出如果是自己有无聊情绪时,也会刷朋友圈或玩抖音等系列游戏

四、想解决方案~那我们来想一想,如果再遇到无聊情绪时,还能够做什么呢?(用圆圈图进行联想)


五、优化解决方案~果然孩子想了好多方法,那具体用哪个更好呢?(选出2个特别想做的用对比图进行排序)


这件事妈妈全程照做之后和我反馈效果特别好,非常顺利得解决了问题,即直接缓解和增进了亲子关系,又增加了孩子的内动力,还锻炼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让孩子对思维导图更加感兴趣了,一举多得了,非常有意义。

可见,生活中思维训练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对方法,用对工具,原来育儿如此简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