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又赶上首批开学复课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今年的清明节假期比工作日还要忙碌,所以没能回乡扫墓。这是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的第二回,上一回是因为03年的非典,那年疫情正始于清明节前夕。
母亲走得早,此后清明节成为了我最重要的节日。那时清明节还不是法定假日,交通也不方便,县城到家一百多里路,往返要五六个小时。每逢清明节前,父亲总会打来电话嘱咐我不用回家,他会代劳。倔强的我从未听过。回到家时,老远就看到他蹲在胡同口抽烟,一地烟头,家里早准备好了热饭。他总是“言行不一”。
父亲属牛,生于建国前夕,有着老黄牛一样嫉恶如仇的耿直性格、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也有着像牛一样倔强的脾气。文革期间,22岁的父亲娶了18岁的母亲。父亲多次对我说过,他这辈子最敬重的人就是他的岳父-我的外祖父。外祖父今年已经95高龄,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革命,性格刚烈,文革期间被打成莱阳有名的大右派,还被发配到东北劳动改造多年。父亲的为人处世受外祖父影响甚多,他说外祖父教会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与母亲结婚前,父亲是老支书重点培养的对象。村支书听说父亲要娶大右派的女儿,连夜劝导他:准备发展你入党,入党以后送你参军,你可千万不能犯浑,不能和“黑五类”的闺女结合。一直梦想当兵的父亲却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娶了常人不敢娶的右派的女儿,自然他的军旅梦算是断送了。文革结束后,外祖父得以平反安排了工作,但家里的负担依旧很重。母亲是家中的独女,姊妹五人排行老二。大舅做了上门女婿可以不管家中事务,其他三个舅舅都是半大小子,家中温饱尚未解决。父亲利用他做过石匠的手艺和当生产队长的人脉,愣是和母亲一起帮外祖父盖起了八间新房,而那时父亲家也才只有六间老房子。此事直到10多年后外祖母逝世时也念念不忘父亲的功劳,说她多亏了这唯一的女婿。父母感情一直很好,虽然偶有吵架,也多是因为母亲的急脾气,每到这时父亲总是以默不作声来应付,待母亲发了火消了气也就过去了。自母亲去世后的十几年来,他谢绝了多人给他介绍老伴的好意,这也是老两口感情深厚的佐证。 父亲生前常对我说,母亲这辈子最大的功劳,便是生养了三个好孩子。他这一句话,是自诩,也是夸奖了全家人。因此他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提出,要在母亲坟前立碑,亲自撰写碑文记录母亲的生平。我当然绝不答应。因为按照老家的规矩,必须是待二老都过世之后才能立碑,否则即是大不敬。直到他老人家走了,我把父母合葬之后,坟茔由长方形修成了圆形,父亲的心事得已了却。
父亲为人忠厚善良,在族里有着很高的声望。街面上的邻里纠纷,都爱找他协调,因为他说话在理、能说到点子上;本家中的许多红白事都请他去料理,本家多位小娘嫁来时都是他骑自行车驼来的;邻居有房屋买卖等重要经济活动时,多邀他去当见证人。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从不推辞,不管自己多忙,通常有人来找,他放下自己的营生就跟着去了,为此没少受母亲的埋怨。父亲嫉恶如仇,看不惯的事情他总要管一管。前些年嫁入邻村的大姐租用了村头的土地建房开起了超市,时任村长以之前土地租给了他人为由,要大姐给他人补偿,实际上是见她生意红火而无理刁难。当时正在大姐家的父亲怒声呵斥:你家是一个闺女说两个婆婆家?(意思是同一块地皮能同时租给两个人)对方理亏,不再挑事。父亲的爱好有许多。他一直有着深深地军人情结,这辈子没当兵是他最大的遗憾。他喜爱穿黄军装,几件上衣让得穿得泛白也不舍得扔,一顶黄色的军帽,一年四季都戴着。他喜欢看所有军事题材的书、电影、电视剧,我给他买的书也多是军事题材的,他都一直珍藏着,像新的一样。他喜欢吕剧,来我家住时,最喜欢的频道就是数字电视里的戏曲频道。他喜欢赶海,会制作赶海用的各种工具,能记得住每天潮汐涨落的大体时间,一年四季都能变着法子给孩子们带各种美味海鲜。父亲一生烟酒茶不离手,喜欢喝酒,每天必喝,极少酗酒,曾经因为一次喝酒导致食道出血而让他戒酒,坚持了两个月便不了了之了,只好经常劝他尽量少喝;酷爱绿茶,沏一壶浓茶邀几位牌友打牌,是他平日里最大的乐趣。
父亲以他特有的方式疼爱孩子。以前总觉得父亲不会疼我们姊妹三个,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我误会他多年。在学习上,表面上他从不上心,却在大姐未考上高中时支持她复读一年,尽管那时一年的学杂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那时极少有家长会让孩子复读,多是未考上学直接就送出去打工了;二姐读初中时遇上母亲患病,懂事的她以厌学为由想辍学打工,被父亲责备多回;他从未要求我好好学习,只是拿祖上“一门三翰林”的故事启发我,用长大后翻新三间老房给我娶媳妇的事“吓唬”我。在生活上,他会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关心着三个孩子。记得那是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小时候的我吃不惯玉米饼子,一天早晨家里没有馒头了,我赌气没吃早饭就上了学,早起务农的父亲回家知道后,二话没说,去商店买了饼干送到教室......
前期把老爹照片发给我的老同事—国内著名漫画家臧强老师,他连夜帮我创作。把漫画发到亲朋群,大家都说像极了,只有我觉得陌生。仔细回想,是因为老人最后的时光都是姐姐姐夫们在陪伴,我一年只陪他几天。每念及此,自责不已。
谨以此文怀念老父亲。此生相伴不够,来世仍做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