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罗一笑的求助信息刷屏。
《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标题写的很漂亮,命令的语气下,清晰的看到一个被悲痛摧垮,佯装坚强的父亲。我这个标题党自愧不如。
小铜人决定帮他,方法是:大家转发一次文章,我就捐一块钱。这样我的品牌得以曝光,你女儿也筹得了善款,双赢。
只是没想到,传播的速度快了点,范围广了点儿,这居然成了一个全民事件。当所有的细节都必须接受全民审视的时候,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看来文采太好,也不是什么好事儿。(为自己文笔烂找的借口)
鉴于罗一笑父亲车房的问题尚属流言,所以哭穷骗钱的说法,搁置不议。
那最受争议的就只剩下一条,慈善是不是可以与利益挂钩?是不是一旦与利益挂钩,善良就变成了伪善?
1、先来看看人类为什么天性善良
老夫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人天性是善良的。
孟夫子说,人性之善也,尤水之就下。人性的善良就像水自然而然的往下流淌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能是人之初,性本恶,或者是人之初,性白纸呢?
很简单,我们的祖先都是非洲迁过来的,没有尖牙利爪,生存成为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想象一下,漫无边际的大草原上,如果你今天运气不好,没找到吃的,那你极有可能被饿死。如果你今天运气很好,那获得食物可能吃半月,但又没有冰箱,只能坏掉。所以,我把多余的食物分给别人,等自己运气不好的时候再求别人接济。也就是所谓的相互利他,互利共赢。
用文艺一点的话说,就是,心地善良的人,总会被时光温柔以待。
这样,人类在漫长的迁徙中活下来,不至于灭绝~
互利共赢是善良的起源,正是靠着善良的滋养,柔弱的人类才能活过那段残酷的岁月。自此之后,活下来的人类都懂得了善良,善良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嵌入到我们的骨子里。
2、我路边扶一个不认识的老人也要求回报吗?
看到路边摔倒的老人我们会扶,看到流浪汉我们总是忍不住伸出援手。我在行善的时候难道还在盘算自己会获得什么吗?我没有想这么多,更可况,我根本不认识他们,我要如何要求回报?啪!你的说法错的离谱。
你真的没有获得?我们有个词叫感同身受,由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我们能够感知同类此时的处境与感受。这有利于共享食物与天敌的信息,可以更好的交流以完成协作。
当你看到流浪汉在风中瑟瑟发抖,你自己会心中不忍。你仿佛感受到了他的痛苦,你施舍给他几块钱,或者给他找个避风的地方喝一碗热粥,此时,他的身子暖了,你瑟瑟发抖的心也缓过来了。
你的善良,规避了内心的不安,获得了快乐,获得了自我价值的认可,获得了完美的社会形象,无形的东西,也同样是回报。
3、没有回报的善良,难以维系。
在吴哥,你会见到一些断臂缺腿,面目全非的人,他们都是误触地雷的平民。他们靠着景点,争先恐后的围住游人乞求施舍。谁都会不忍,然后他们掏出自己的钱包行善。
然后,他们的钱包空了,但是眼前依然还有无数空空如也的手在张着。
断臂缺腿,少眼无耳。他们在你面前拼成一个择人而噬的魔鬼,狞笑着逼视着你的内心,你无力招架,只能落荒而逃。
不堪一击的善良。
我们说,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明天。每个人在保持善良的同时,可以被别人善良以待,这样我们始终有余力去行善,所谓的正能量才能完成正循环。
如果善良不和利益挂钩,行善的人没有得到滋养,早晚有倒毙的一天。
4、善恶一念间
我还记得柴静采访虐猫事件时,主人公的反问。他问老范,如果有人花一百万买你的猫来踩,你答应吗?老范语气坚决,不答应。他又问,一千万呢?一个亿呢?老范迟疑了。他说,总有一个数字可以让你动心,只是大小不同罢了。
老范的对猫的善,在利益面前变成了恶。
因为活下去的欲望,让冷漠的人猿学会了善。因为活的更好的冲动,让善良的人学会的恶。利益诞生了善又催生了恶。人心在利益中摇摆,善与恶,真的好难讲。
这就是真实的人性吧,它复杂不定。
任何鸡汤式的鼓励与偏激的责难,都是对自己、对他人的不负责。
请耐心一些,在抵达真实的人性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