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应当给人选择的权利!
高收入者是消费者,低收入者也是消费者,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如何消费。
我看到很多销售习惯用一句话:如果低价能占领市场,那奥拓早就干倒奥迪了。
这样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再用于销售了,这句调侃是完全的利己主义。如果所有人都买得起奥迪,那奥迪本身也就不具备稀缺性,所谓高端,就是提高价格使一部分人望而却步,而让另一部分人优先感受。
奥迪和奥拓理论,在逻辑上也有先入为主的成分,卖家都喜欢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消费者,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自己的消费者就在内心把他们打入冷宫。再者,作为中国卖家,拿两个在各自国家是工业骄子的全球品牌进行类比。说不出的味儿。
奥拓是铃木工业旗下产品,奥迪是德国大众高端品牌。
在工业体量上都是不可小视的。
铃木的汽车都是以小巧而便利,节能又实用著称,雨燕、吉姆尼,即便是他的维特拉,也是1.4T排量的紧凑型车,铃木没有长轴距车,这非常符合日本家庭日常用车的理念,短小精干能耗低。
奥迪,名字与奥拓差一个字,奥迪定位本身就是高端品牌,他的母公司现在大众,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爹,养了个贵族血统的儿子,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满足那些高收入人群的需要。
这原本品牌定位的差异,消费者是无辜的。可是卖方,总是要把人分个等级,那么买方也就会被划分成不同层级,有较高消费能力的人就被区分出来,而没有较高消费能力的人群就莫名其妙的成了低端人群。
事实上,低价市场也是市场,低收入者也有权利享受出行便利,这是人最基本的权利。
至于满足出行以后,追求长轴距,涡轮增压,真皮沙发,各种安全配置,电子配置,外观,品牌荣誉感,这些都是建立在出行基础之上的,是更高层次的享受。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支撑。追求基本的出行便利就是追求最底层的需求,这一层是任何人都无法避而不谈的。
想象戏剧化一幕,当一个人开着高端汽车行走在沙漠公路,车子不巧刚好坏了,电话没信号,滞留在无人区,两天没吃没喝,这个时候假如路过一辆拖拉机,这个人一定不会放过。高端车,在底层需求面前都是浮云。他坏了,便一无是处。
品牌,应该给人选择的权利!
一切的选择,只因人们需要做出选择。
如果说福特汽车造出第一辆汽车的时候,只是供贵族阶层使用。那么现世很多品牌追求的只是方便更多人,技术的普及和人们封建思想的淡化加快了汽车的普及率,快速出行已经是人最基本的权利。福特诞生在【车轮上的国家】美国,不是没有道理的。
先行者,先经历,先改变,先进化,也就迎合他现在的那句广告语:进无止境。
先行者更明白三件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要向哪里去。
品牌,应该给人选择的权利!
一个品牌的产品能被市场认可,他的定位就没有错。我们总是期望每个人都进入自己的圈套,自己的思维模式,强行把超出大部分用户能力范围的东西推向市场,然后在鄙视链的上端蔑视消费者。试想一下,伟大的品牌因什么而伟大,因为他实现了大部分人的梦想。
当然,苹果是个例外,一个品牌能做到让消费者自发的卖肾也要拥有,这种可怕的感染力令人汗颜。如一名将士甘愿为了胜利战死沙场般壮烈。商场如战场,一个品牌让消费者自杀式的拥护,疯狂行径堪比杰克逊的演唱会。
中国人热衷于买两块田,本田和丰田。
这两个合资品牌,可谓对国人的消费心理拿捏到恰到好处,首先是舶来品,在心理上认为质量好,有安全感,其次,他的价格很好的为刚步入小康的家庭提供了一个绝好的选择,不是最好,也不是很贵,但也不是多么便宜,比自己的实际需求再高出一丢丢,刚刚好。
尤其是雅阁,凯美瑞,这种曾经超级畅销车型,把人的消费心理和经济投入产出比琢磨到极致。估计连厂家自己都暗自佩服过自己,这种定位解除了国人的消费尴尬和社交焦虑,算不上高端但也不差。日系车的精准定位可谓是对中国式消费的最佳诠释。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们认可外来物的观念由来已久,不是短短半个世纪就能改变的。各种海外代购平台商家的广告依然不绝于耳。
品牌,应该给人选择的权利!
便宜又好的东西,是这个时代最容易被产出的,如果说你还缺什么,你缺的是一次觉醒。
很多品牌,都在意的是利润率,放弃毛利和出货量。这种品牌是靠技术赚钱的,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其他品牌是没有机会来分食这部分市场的,例如苹果,例如windows。软件的可复制性和复利性是远远高于硬件的,这俩家都是玩软实力。
我们就看到小米的成功,他不完全是依靠创新和技术,市场上做创新的人不胜枚举,比小米厉害的层出不穷。他选择了一条最简单粗暴的模式,高出货量低利润率,赢得庞大市场,然后拿钱上市,这个过程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是为人民办了实事,这样的品牌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那些想屯着技术慢慢赚钱的公司被动的降价,安卓系统是来源系统,小米很清楚,来源的东西第一要务是抢占市场,而不是去当做什么不为人知的宝贝。
oppo,vivo,蓝厂绿厂深耕线下渠道,以二线城市为主体,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你在城市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到oppo的店进行试机和体验,深得人心。
锤子手机和魅族。一个在软件上玩创新,一个在工艺上血拼。他俩做的事就是捣乱,别人不敢做的我都敢做,不信没有粉丝挺我。
每个品牌,都在相同中找不同,找定位的不同,找姿势的不同。
这些品牌,除了小米,魅族一直价格厚道,只有oppo逐渐走出一条轻奢定位的路线,卖出高价,但依旧不及苹果的利润率,因为核心部件不受自己掌控。锤子手机,卖的是情怀,哥们,你如果支持这份情怀就不要在意价格了。
品牌,应该给人选择的权利!
一切满足基本需求,又不断有惊喜的产品都值得被量化。便宜是怎么来的?用的人多,才会便宜,这是一个循环机制,不断有人卖,不断有人买,不断盈利,不断投入,再出新,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知道,品牌有差异,是因为每个人的需求的差异,有的人喜欢穿的简单,但他在意自己吃的怎么样,有的人不怎么喝酒,但他把大量的钱花在健身上,有的人不怎么买运动鞋,但他却喜欢买各式各样的衬衫。
这就是人的消费差异,消费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相同商品的消费上,也体现在不同商品的消费上。
打个比方,两个青年收入一样,一个喜欢摄影,一个喜欢玩游戏,他们二者在硬件的投入上都比较高,但投入的方向不同,投入的强弱不同,玩摄影的人不一定需要高端电脑但他需要好点的摄影器材,玩游戏的人需要高端电脑,对于相机,入门的就够了。
这个时候,你就无法进行类比,他们二者无可比性,他们都属于个别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大买家,但不是所有电子产品的大买家。他们是某个产品层级的大买家,但不是所有层级的大买家。
这就是每个人选择的权利,可以穿着30元的T恤拿着上万元的摄影器材,只为追求更完美的摄影体验,那完全是一个人的自由,每个人消费模型不同,男女老少各不同。品牌方需要的是跟进,推出适合不同需求强度的产品,很多高端品牌已经放低姿态去迎合主流市场,这里就不罗列了。
试想一下,如果市场上,摄影器材、电脑配件全都是高端的,那么对于买高端电脑的人来说入门摄影就遥遥无期,对于喜欢摄影的人买电脑也遥遥无期。
所以,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人的生活,每个方面都必须是精品呢。放弃一部分好处而追求另一部分的升华才是明智的。
品牌,应该给人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