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的时候,我还没有审视人生的概念。
在每天往返学校以及住家两点一线的生活里,难得有闲暇时间,我就贪婪地看不同的电影,买许多的杂志,这就是我窥探外部世界的方式。
那个时候开始有了喜欢的偶像,每日不知疲倦地翻看她的照片,关注她的动态,甚至学习她的神情和举止。
明明距离很远,却天真地幻想总有一天能站到她的身旁。
“您就不能在生命中抽出5分钟时间”,当《脑残粉》电影里的高拉夫对着从小崇拜到大的偶像说出的这句台词时,那种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大概每个曾经有过这种情愫的人都能体会到吧。
可是偶像拒绝了。
陪伴自己度过从童年到青年的全部时光,房间里贴的全是他的海报,放满了他的周边产品,忍痛吃苦地学会他的所有歌舞。对于从小学习成绩差,长大依靠开网吧谋生的高拉夫来说,因为偶像的存在,他的人生像是找到了唯一闪亮的星星一样。可是,随着“5分钟请求”愿望的破灭,这颗星星坠落了,高拉夫的人生也失去了光亮。
可是偶像也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上班后,会下班,偶像也是一样,尽管面对的是千百万的观众,但不可能24小时,365天都守在岗位,他也要下班,回家去做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爸爸。如果每个粉丝都来这么一次“5分钟的请求”,那么偶像永远无法下班。所以就像偶像回答的那样:我人生里的5分钟,为什么要给你?
虽然残酷,但是真实。
曾经的我也把偶像当作人生努力的方向,以为长大后,就能成为像她一样的人。可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想过怎样的人生。
可是我们眼中的偶像,其实许多年前,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少男少女,他们找到了兴趣和特长,不论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角色,还是深情地演绎了一首歌,甚至只是拥有足够的颜值,但他们忠于自我,成为了那个最独特的自己,而粉丝们的认可更进一步放大了他们的价值,所以偶像的辉煌也承载了万千粉丝的喜爱。
但偶像也需要自已的空间,也不一定拥有应对所有粉丝的能力,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反而更容易孤独,因为外界太喧嚣,因为干扰的声音太嘈杂。而站在万千人之顶峰的,可以被称作为“偶像”的人,往往是必须要有隔绝世外的本领的,也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向上,也无愧于粉丝的热爱。
把偶像和粉丝之间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影片类型却既不是搞笑喜剧,也不是狗血煽情,不走帅哥美女欢喜冤家的偶像路线,反而引入了悬疑、惊悚这些大片元素。作为印度电影的《脑残粉》不再欢脱,更没有一言不合就歌舞,更多的是扣人心弦的动作场面和发人深省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场景,国内的观众可能会自然联想起,多年前,那起引发了社会各界讨论的粉丝追星事件。“见不到刘德华,我就终身不嫁”。刘德华的极端“粉丝”杨丽娟十年前曾经以这样的语出惊人走进大家的视野。她从15岁开始痴迷刘德华,长达13年,并因此生活拮据、家破人亡,引起各路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07年3月25日,杨丽娟终于在香港见到了偶像刘德华,但并没有单独与其会面。次日,68岁的父亲杨勤冀跳海自杀,杨家人的极端行为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在父亲去世后,杨丽娟仍没有一丝悔意,仍然坚持对刘德华的狂热追逐。事件的最后,偶像与粉丝两败俱伤,刘德华也因此落下了心理问题。
这样的极端事件,在追逐偶像成风的娱乐圈,还有很多。有人模仿偶像在影视剧中的危险动作,有人费尽心力跟随偶像的行踪不顾自身安全,更有甚者因为偶像的退隐而精神世界崩塌。他们赖以为生的精神
疯狂追星,其实是一种极其密切的依赖关系。爱也是,恨也是。很多人,其实是将“理想中的自己”投射在了那个人身上。追星的本质是崇拜,那个人的某一些特质符合你的期待,才会一直去关注他的一切。而这一种关系,一旦发生了错位,就会产生不可预计的分崩,失望到极致。
《脑残粉》中,粉丝从极爱到极恨,偶像从被人崇拜到被人毁灭,除了对自我的拷问,也揭示了人际相处的秘密,大概,就是“换位思考”吧。一个是偏执入迷的粉丝,一个是不懂表达的偶像,终于埋葬了曾经的梦幻和美好。
曾经有朋友跟我说,当你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该追一次星,他会照亮你的人生。的确,当有一个方方面面都优秀的人作为偶像,你会体会到这世界的诸多美好,你会讲他的成就化为自身努力的目标,也会要求自己向偶像学习,有时候都会害怕自己的喜欢会配不上偶像似的。
然而,崇拜的那个人也许是启明星,也许是白月光,可他始终应该是你隔着一段距离去仰望的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不是为了成为别人,你要做的,是做一个独立的人,是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