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抱怨到成长:《看见孩子》视角下引导孩子的有效策略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面临过这样的困扰:孩子动不动就抱怨,学习任务重抱怨,游戏输了抱怨,甚至天气不好也会抱怨。《看见孩子》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强调“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而非单纯纠正表面行为。当孩子爱抱怨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家长要做的是用心倾听,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孩子抱怨时,往往是情绪占了上风,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被理解和接纳。当孩子抱怨作业太多时,不要急于说“大家都一样,别抱怨”,而是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听起来作业让你很有压力,愿意和我说说哪里觉得困难吗?”这种共情式的回应,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情绪得到释放。就像书中所说,“孩子的情绪需要被看见,被接纳,这是他们建立安全感和自我认同的基础。”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他们才会更愿意与家长沟通,也更有可能接受后续的引导。

其次,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将抱怨转化为表达。孩子爱抱怨,有时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模糊的抱怨转化为具体的描述。比如,孩子抱怨“这个游戏一点都不好玩”,家长可以问:“你觉得不好玩,是因为总是输,还是规则太复杂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源。同时,教给孩子一些表达情绪的词汇,如“沮丧”“失望”“生气”等,让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说出内心的感受。当孩子能够清晰表达情绪时,抱怨自然会减少。

再者,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的情绪得到安抚,也明确了问题所在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方案。以孩子抱怨考试没考好为例,先和孩子一起分析没考好的原因,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考试时太粗心。如果是知识点问题,可以制定复习计划;如果是粗心,可以让孩子在平时做题时养成检查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性。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孩子会逐渐明白,抱怨不能解决问题,积极行动才是关键。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抱怨,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遇到问题时,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比如,上班路上堵车,不要抱怨“烦死了,又要迟到了”,可以说“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听听喜欢的音乐,放松一下”。孩子看到家长这样的态度,也会逐渐学会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最后,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当孩子减少抱怨,尝试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一句“你这次没有抱怨,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真的很棒”,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从而更有动力继续保持。


孩子爱抱怨是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作为家长,我们要像《看见孩子》中所倡导的那样,用心去理解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通过倾听、引导、树立榜样和鼓励,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从爱抱怨的孩子成长为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