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搜集资料要做到足量且节制。
足量的两个标准:第一是看你的主动性;第二是资料的宽泛性。
主动性就是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去实践,主动去解决问题。而宽泛性是“有目标”的多,本质就是跳出单一的维度。
节制需要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具体有三条:
1.避免过度沉溺于文本。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让我们偏离目标,比如你要研究胜任力,在喝完几口茶之后,上网开始搜索茶的起源和品类,这就是严重跑偏。
2.对人的研究要去粉丝化。目地是尽可能多视角,保持客观。
3.避免情绪化,这里的情绪化是指不要被研究对象激起思想活动,比如你研究油画,初看时可能带给你各种喜怒哀乐,但是你要及时的跳出来,往深一层研究这幅画为什么会带来这样的情绪,这才进入到了研究状态。
感
读许老师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研究的概念更加清晰了,有一种擦亮眼镜看世界的感觉。
比如什么是足量?什么叫宽泛?单从字面上去理解特别容易跑偏,但是“有目标”的多,这样的解释就特别具有指导性。
避免过度沉溺,让自己始终装着目标去完成一件事。我这两天在写“见、感、思、行”,在见和感这一块不太理解,今天去查具体的操作性解释,打开微信,看到其他信息,特别想点开看一看,元认知立刻提醒我,不能跑偏,先写完再说。
避免情绪化,我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特别容易被研究对象激起内心的波澜,久久不能进入实质性的研究,徐老师的解释让我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思
今天的见、感、思、行,越写越有味道。
味道一:苦。之前自己读这类文章几分钟都看完了,看的时候带着自己先有的“解释网络”和主观情绪,用咨询的语言来说就是没有放下自己去聆听,从管理沟通的角度就是“选择性接收”。这样就导致你以为你看懂了文章,其实你根本不懂,我终于理解了一点富兰克林一篇文章反复看、反复写四五遍的感受了。
之前自己怎么可以那样学习和阅读?怎一个蠢字了得!
味道二:甜。重新阅读了见、感、思、行卡片的解释,结合实践有了新的收获。所谓“见”,就是把你看到的凝练成一个问题,然后再结合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就像是你要给学生上课,学生问你一个问题,你如何回答。
所谓“感”,就是在你所看到的内容中,有没有“砸”到你的金句或者句子,唤起你什么样的情绪,也可以添加你的理解和反思。
这样的学习过程很挣扎,也乐在其中。
从人类认识运动辩证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学习的必经过程,也是我们个人学习的必经途径。
我们总是想寻找捷径,走到最后才发现最大的捷径就是开始自己最讨厌,最嫌弃的那条路。
味道三:酸。我和孟老师一直很关注“主动性”,接触很多主动性高的学生之后,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特别忙。
你看,这就是“没有目标”多。
尴尬的是我自己也是最近一年才真正开始尝试聚焦,目标聚焦、学习内容聚焦、做事聚焦。
行
回归主题,搜集信息的时候,切记:足量和节制。
具体是:
1.保持极强的主动性,听完一场演讲或看完一本书,对于不了解的内容,先去查资料,带着更深一层的理解来提问和讨论。
2.宽泛,“有目标”的多,时刻告诫自己不能跑偏,当面临注意力要“逃跑”时,不要责备自己,试着和它商量,能不能先把这件事做完再做其他。
3.勿沉溺,要客观,特别是对人的研究,做法就是把这个人放在一张关系网中去看,看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这个人。因为马克思老人家不是说过,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文章参考:许岑《如何训练你的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