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三姐妹》照片

【微信随笔】析《三姐妹》照片

彩视圈,来自广西桂林的fish彩友播发了一个《三姐妹》音像作品。

然而《三姐妹》作品是单张未经修复的旧照片,影像完全模糊不清。若细看的话,只是隐约可见大姐端坐椅子,其身后站立在右侧的是二姐、站立在左侧的是作者三妹。相同的地方是她们三姐妹的胸前,都一模一样地捧着一本语录本红宝书……

当我接下来浏览《三姐妹》作品下方的文字注解,心头冷不丁地袭来一阵一阵莫名的酸楚唷!

作者fish的文字注解说:

大约是1968年,我和两个姐姐手捧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在胸前的合影。这也是我生平的第一张照片……

于是乎,我再次端详《三姐妹》照片里的作者三妹——

当年的她:芳龄约莫十六、七八的少女。梳理着那个年月女同胞时尚的短发。身着白衬衣、深色的几分破旧的长裤……

叹乎哉!这张泛黄的老照片距今历经整整五十七个岁月长河了。

惊乎哉!当年豆蔻年华的女子竟然是她生平难忘的第一张相片。

痛乎哉!那个年月普通平民百姓的日子连照张相都是难上加难。

说实话:彩视《三姐妹》照片引得我的思绪浮想联翩,进而情不自禁地有必要单一说说我自己相关照相片的若干记忆罢——

儿时,十来岁的我在戏校科班,除了包食宿和练功鞋裤之外还每月发一元零花钱。恰好猪市街的照相馆距离人民剧院两百来米,科班的师兄弟师姐妹们便时不时相邀去照相馆照相玩。那时照一张一寸黑白照片约三角六分钱,所以我一直保留有那个时期的五、六张单人照片以及同弟妹们的合影照片。同时我还花了约块把钱,照了一张武松打虎怒目圆睁跨腿举拳亮相的舞台剧照。只是可惜我的这张唯一剧照,在那个特定年代被我父亲单位一伙来抄家的说是封资修的物品给搜走了。同时被搜走的物品还有我科班师兄弟师姐妹们相送的若干舞台剧照。

至今的我依然印象清晰:他们来抄我家搜走我若干私人剧照的人中间,那个长相贼眉鼠眼,说话瓮声瓮气、个矮佝腰驼背的人——诨名叫鄢毛儿头。

一九六六年文革初期,学生大串联时我到了北京。在天安门广场照120照片,每照一张一块二包括邮寄费在内。那一天,我在天安门广场巧合偶遇我家二哥,于是我们兄弟俩合照了一张照片。这个钱是我出的。二哥他还特别叮嘱我再别照了,没钱就省点钱。但是,在他离开之后,我硬是重返天安门广场又花一块二照了一张单人照片!

那个年代,大凡抱有家人日后念想情怀的普通百姓家庭,即使平日里省吃俭用也要在过年的时候,去照相馆花费那么两三块钱,照一张全家福的照片!当然,他们不是每每过年的时候都会去照相馆拍照全家福的。这得看一家之主的手头,有没有富余的红色的一元人民币票票。

钱、钱、钱呐!

上世纪五十年代下期,人们手里持有的一块钱可以买到五十个鸡蛋;可以买到十几斤大米;可以割上那么两斤猪肉。即便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手里持有的一块钱也可以买到三十多个鸡蛋;也可以买到七、八斤大米;也可以割上那么一斤多猪肉回家……

钱、钱、钱呐!

若是探究人们在那个年代怎样才能挣到这块把钱呢?比如《三姐妹》作者家乡即包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农村其他生产队:一般情态的两叁分钱记一个工分;条件优裕的不会超过八、九分钱记一个工分。问题是男男女女一起出工劳动了一天,只有几个强壮身体的男人当日可记八、九个工分。当日最高的记上十个工分,就已经达成了满贯纪录……

至于城镇居民在那个年代怎样才能挣到这块把钱的情态,我简直清楚不过了。但我无意赘述恐怕心酸。这是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在城镇合作企业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底层打工人……

可想而知:

那个年月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比如广西桂林地区平民百姓家庭的一般生活境况……

不难想象:

广西桂林彩友fish豆蔻年华留下的生平第一张照片该是何等宝贵的岁月珍藏……

是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商榷:不丢弃了历史记忆就得。

——LiFei果然

2025年6月30日 YC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