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圈,一个月前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群体,在朋友推荐下,结识了写手圈。恰逢写手圈第六期招募中,我犹豫再三,还是报了名。听李喆老师讲解了群规,我忐忑中选择了专业治懒组,我太了解自己了,凡事总把自己逼到最后,但又不会违规。拖延症,一个困扰了自己多年的问题,于是,我主动减轻了自己的压力,是啊,权当是来治疗懒病的吧!
充满好奇,充满惊喜,我迈开了第一步。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倒也得心应手。每次都认真拜读圈里写友们发表的文章,听他们在群里谈论对文章的看法,谈论写作的经验,仔细推敲自己的选材和措辞,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学习与模仿的过程当中自得其乐。虽然在群里我很少说话,但写友们的经验和得失,是我的一面镜子,督促我认真起来。喜欢群里一姐的勤奋与悠然,总能在第一时间交上作业,就像一朵从不慌张的玫瑰,优雅淡泊。欣赏素心若雪的文采,她的文章,总像一股清新的风,明亮了我的眼睛,丰富了我的心,所以,我认真浏览她的每一篇文章,总在想,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总能在她的笔下游刃有余。佩服两位组长的认真负责,仔细记录每一天学员们的作业情况,即使很晚,也从不漏统计一次,想来曹老师和李喆老师有了他们,也会省了很多麻烦吧,很多次我都交作业交的很晚,深深自责的同时总觉得对不住组长,也多次提醒自己要早一些,再早一些。
后来,我已经开始没东西可写了,写尽了我身边的零零碎碎,再也没了灵感。原来都是早上开始打腹稿,晚上把它写下来,可是一直到晚上十二点,都觉得没有一点儿头绪,只好把学校的解说词拿过来顶上,第二天见到组长,竟有种做贼心虚的感觉,不敢文章放到写手圈里去。但就是这样,我依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朋友霞也多次鼓励我,说坚持下去就会有奇迹发生。当我铁了心坚持下去的时候,我猛然发现,素材并不是一点儿没有,我开始留心我的生活。我的一双儿女,我的一个个老师,我的朋友,甚至是我的左邻右舍,都成为了我写作的范本,有时候朋友的一个个故事,也会走进我的笔下。就这样,我开始像记流水账一样记录我的生活,如果就这样走下去,三十几天会在勉勉强强的拼拼凑凑中过完,但是有一天我蓦然发现,我这并不能称其为写作,充其量是写日记。当我翻箱倒柜的把这些都记了个遍的时候,我还有什么可写的呢!于是,我开始留心一些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看看这些文章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也开始仔细揣摩简书上的文风特点,甚至是行走之间还在考虑我是不是陷入了瓶颈期,我的出路在哪里?为什么我的文章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只是停留在家长里短,停留在一个小我的境界?我是该走完这一期适可而止,还是要继续走下去,几天中,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苦思终不得解,来来回回,山重水复,无路可寻。
前天,走在学校楼梯,楼梯文化上的一句话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觉醒。“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几千年前都明白的道理,成了阻碍我的一座大山。是啊,目光短浅,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思维狭窄,读书可以拓宽思维,才思枯竭,读书可以丰富思路,文意平庸,读书可以破旧立新。可是回首一个月来,我的读书,我的读书感悟,每次都是空白,总因为一些无谓的聊天啊,打牌啊,游戏啊浪费了读书时光,以至于捧起书的时候根本坐不下来,思维浮于表面,不能深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积累太少,又怎能运用自如。
一句名言,让我觉醒。读书,将是我这个暑假的主要活动。韬光养晦,积少成多,用笔点亮我的暑假,用书去丰富我枯竭的情感。
写手圈,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加入以后,我事事不再往后拖,总想着完成以后心里会减轻负担吧,于是时时提醒自己,凡事要趁早。从最早的用群规约束自己,到现在的主动完成,仿佛变化的不只是量的积累,还有质的飞跃,仿佛变化的不只是完成任务,还有积极的心态以及认真向上的正能量。“专业治懒”,呆萌的名字,多么有针对性的话题,大概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主儿,想一别懒惰这个毛病吧,金蝉脱壳的过程虽然痛苦,但化身羽翼的自由岂是人人都能追求的到?所以,写手圈,治疗的不只是懒,还有亚健康的心态。
一路走来,困顿与灵感同步,艰苦与坚持相随,但我没有放弃,把握机遇,挑战自我,给自己一个破茧成蝶的机会,战胜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