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坤山书院”学习有感

      对于国学的喜爱一直深埋心底,但未能付诸行动。原因或许是因为时间,又或是自身见识的浅薄,气质粗俗,一直不敢直视那一页页承载着中国人千年思想的文字。仿佛就像遇到一位秀外慧中,风姿卓越的女子,虽然喜欢,但不敢表达。所以对于国学的情感,一直“暗恋”着,大约有13年的时间。

坤山书院课程简介


        6月11日,看到斯逸老师发到群里的书院介绍:“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曾经的我们在求学的路上辛苦攀登,而不知岁月易逝。而今,我们虽在滚滚红尘中奋力前行,却在心底仍保留那份清凉的读书情怀。 这段话直抵内心,唤醒了对“国学”的追求,于是走进“坤山书院”国学课堂。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当前社会读书的方式多样,书的种类繁多,所以我们要读好书,何为好书?引赵院长所言,读经典,读原著,识原文,解原义。

        6月13日,大家齐聚一堂,读《中庸》。廖总的耐心,用心,更是让我非常平稳的开启了国学第一课。首先是扫盲,“中庸”并非老好人之意。而是“用中”、“以中为用”之意。“中”字又非常有深意,首先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不是“上国人”、“下国人”?而叫中国人呢?可见“中”对我们的重要意义。也可以说,“中”才是国学的根,国人如何用“中”,就是《中庸》的核心内容。

廖总为大家领学


      大千世界,人性不一。所以“用”的方法、角度、场合等方面会有不同。就像鞋子一样,大小,风格,性别,各有不同。但功能都是一样的,辅助我们走好路,非常简单,容易理解,而后才引申出美观,身份等意义。所以“中庸”也会因人而异,但功能是一样的,那就是做好人。对于学习《中庸》的目的,时尚,高雅这些内容,那也是之后的事儿,不是当前最要紧,最重要的意义。

      《中庸》通篇33个章节,赵教授帮我们分为四个部分。1——12为基本的君子之道,13——20为中庸之道的落实,21——26是用“诚”之法落实《中庸》,27——33是讲圣人之道。并且赵教授提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他们的哲学思想,得出伟人的思想是相通的,不分时空,不分种族。

      最后总结《中庸》是讲君子之道,而中国人其实就是“君子”,“君子”所代表的是中国精神。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全世界都在成立孔子学院,其实就是研究学习我们中国人的“君子之道”。 我是中国人,但我又不知我是哪里人?我是中国人,而我又不知道怎么做人?这个答案,我相信在《中庸》里会找到答案。

赵驹教授作课程总结


        最后真诚的感谢斯逸老师的组织,感谢廖总的领学,感谢赵教授的加持,感谢所有朋友的陪伴。感恩遇见,感恩大家。祝大家周末愉快!期待下次相会!

2020年6月14日

庞广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