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叫“自制力”,但是我上网搜了一下这个词,跳出来好多“控制情绪”,“提高修养”这方面的内容。我一下子感觉题目好像起错了,因为这不是我想要说的。这篇文章要谈的内容我之前很多次提到过,套用从别人那看来的一句话“不安分很常见,敢破局却难有”。所以我想说的其实是自律,是约束自己,敦促自己向前向上。
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对自己的不满意。生活感觉又陷入了自暴自弃的泥潭,运动越来越少,吃得越来越多;看书越来越少,玩手机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少,躺床上发呆越来越多。明知道自己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却很难开始转变,即使开始了也很难去坚持。人家说一个人是螺旋进步的,我感觉自己是螺旋退步,能够努力维持一段时间的原地踏步就是万幸了。
另一个原因是在学生管理上遇到的困扰。用何老师的话讲,我们班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认错态度特别好,但坚决不改。这个问题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地方就是写作业。他们嘴上永远说要写,可就是不写;嘴上永远说的是要去补,可就是不补。
这两个问题你永远没法上升到“好”和“坏”的程度去评判,尤其是对学生而言,没有什么好坏,而只能说没有自制力,我和他们都是如此。
问题讲完了,说一下我的思考。
所谓自制力,是一种敦促自己向前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来源于哪里呢,我总结了三个:理想、情感、习惯,排名分先后。
理想:不论是我还是我的学生,我们所代表的两代中国农村娃娃,包括我们背后的家庭所拥有的最大理想,是长大以后挣大钱,过好日子,到大城市去生活。即使我到现在25岁,拥有了相对好的教育背景,可依然如此。回想我的求学生涯,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动力来源。我给学生讲过,在我还是初中生的时候,我在树叶做的标本上写了“我要上清华,我要上北大”这样的话,后来高中的时候,最想上的学校是南京大学,最终考上了南开,虽然不算是得偿所愿,可是南开也是好学校。所以理想还是要有的,如果连想法都没有,我不敢想象人生会是什么样。但是理想有时会失效,就像我现在的状态,想法千千万,可是就是迈不出那一步。
情感:这是自制力的第二个来源。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和他周围的父母、老师、朋友的情感纽带,会成为他的动力。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我问他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想当医生,因为家里有人生病了。对于家人的关心和挂念会成为他努力的动力。我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妈去给我开家长会,我家在县里,我妈要坐火车到市里来。家长会开完了,我送我妈出校门,她在校门口的一棵大树下说想吐,然后就吐了。她说来的路上在火车上饿了,就吃了几颗给我带过来的鸡蛋,没有吃其他的东西,所以肚子里难受。把我妈送走后我往学校走,在路上边走边咧着嘴哭,哭相很难看。回到宿舍我真的是嚎啕大哭,那是我记忆里长大以后哭得最惨的一次,从那时我发誓要让我妈过上好日子。所以我觉得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父母,要善于建立这样的情感纽带,要让学生知道你对他的付出,要让他懂得感恩,懂得努力回报。
习惯:这是最难也是最简单的一个动力来源。说它简单,是因为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根本不需要什么动力,什么纠结,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我还是想举我大学舍友的例子,读书就是他的习惯,每天睡觉前一定会拿一本书在那边看,根本不需要多想。而我们这些人要不断地去给自己找读书的动力,不断地去思考,去纠结,才会艰难地拿起书看个5分钟。习惯让一切都显得很简单。
说它难,是因为养成一个习惯太难了,尤其是对于成年人。我自己已经跑了将近3年的步了,可是到如今已经接近放弃了。所以我特别想对小孩的父母说,趁着孩子小,一定要养成他的一些好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比如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如大大方方说话的习惯,比如一定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比如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习惯。这些习惯有一天都会成为成人世界里所说的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样的素质将让他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