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一本书的内容,这本书的作者就读于日本上智大学心理学院社会儿童心理学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系,获得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是三个儿子的妈妈,是一名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家。作者的专业背景,是我看和分享这本书的原因。
作者的大儿子,有夜哭症,刚出生那段时间,白天睡觉,夜里哭闹。那段时间,作者白天工作疲累,晚上很累,很想睡觉,她很纳闷“为什么这孩子不肯好好睡觉?“心情糟糕到想哭。
后来,作者冷静下来思考,她察觉到,晚上很想睡觉的那个人,是自己,不是孩子。孩子在肚子里待了十个月之久,分不清白天黑夜,到了晚上,他也没有意识这是睡觉时间,如果他白天睡好了,晚上根本就不困。理解到孩子的作息与自己不一样,在孩子晚上不睡觉的时候,她就抱他出去走走,吹吹外面的空气,唱唱儿歌,在这种舒服的环境下,孩子大概三十分钟就睡着了。入睡的问题总算解决。
但是,当回到家把宝宝放到床上,他又开始哭了。作者继续转换思路,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她觉察到,想和宝宝一起睡在床上的,是自己,那宝宝想什么?他也许是想像待在子宫那样,被妈妈的体温包裹着。作者想到了,抱睡。但是抱睡,自己又怎么睡?作者就坐在沙发上,抱着孩子,闭上眼睛,脑海里试着想象,现在正和宝宝坐在飞机机舱上,去往夏威夷,夏威夷那美丽的大海,海潮的味道,波浪拍打的声音……想着想着,和宝宝一觉睡到了大天亮。
自从学会转换思维之后,她就再也不怕孩子在夜晚哭闹了。几周之后,孩子就懂得了分辨昼夜,这个问题也就好了。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理论,以及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是孩子内在感受或内在需求遇到困难的一个求助信号。遇到问题时,转念很重要,看法转变过来了,自己的心情会好些,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会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