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在做一个公众号,叫做“天真Bar”,原本已经坚持周更连续四个月了,但是最近几周都没有在打理,我感到有些迷茫,对这件事有所迟疑。
我的疑虑是这样的。
我并不畏惧写作,但是我畏惧连接。对于一个日更了大半年的我来说,打开编辑器,就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于是任凭思绪从指间流淌,把想说的话说完,一篇文章大功告成。
可是,对于公众号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你是为公众服务的,我每日的小心思,当然不适合每天都推一次,所以我的公众号文章都是一些影评、剧评、书评、人生感悟等等,比如,很大比例的关于《奇葩说》节目的点评,为我的公众号吸引了大量的粉丝。我的想法是,这些涉及大众口味的文字,至少任何一个读者看过来,都能从中获得一些滋养。
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我发现,我对这个时代,以及对自我,思考的并不深入。
我迷茫的点在于,我以上所述的这些推送,都有一个共同的软肋,即这是“娱乐至死”年代下的产物,娱乐的东西本就是过眼烟云,而我对娱乐的事物进行二次加工,更是浮光掠影。于是,我现在看往期的推送,都轻飘飘的,似乎风一吹,那些文字便四散零落,浪迹天涯。
我刚刚提到了《娱乐至死》,所以我必须先谈一谈这本书。
这本书的书名,就是本书的主要观点,电视娱乐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很好地给人们情感上的抚慰,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电视就应该娱乐,就应该低俗,但不该让电视这种媒介承担本不该由它承担的责任,比如引导大家的价值观和思想。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电视,但我们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依然和作者提出的观点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现在的网络综艺,就相当于那时的电视。
电视有什么弊端呢?我从作者的书中总结了四点。
第一,电视天生就不适合表达深奥的思想内容,无法表现出抽象的东西。
第二,电视根本不能用来学习,电视教育和学校教育完全是不同的两码事。获得知识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地逃离舒适区。电视最照顾的是观众的满意度,并不太关心观众能否获得成长。
第三,电视和纸质书的媒介形式不同。并不是所有的话语形式都适合从一种媒介转换成另外一种媒介,教育想从纸质书转变到电视上,就一定会丢掉教育所推崇的最重要的东西,比如理性的思考,比如坚韧的耐力。
第四,电视天然的在追求戏剧性。电视不需要对新概念、新想法进行准确的定义和描述,任何新式的讨论和争辩,都会让电视变成广播。
上面引用了很多书中的想法,我简单来解释一下。
以《奇葩说》节目为例,我对它的定位从来都是辩论外衣下的 娱乐节目,而不是娱乐外衣下的辩论节目。娱乐是本质,辩论才是噱头。
虽然这款互联网第一网综,带给我很多深度的思考,让我领略了思辨之美,但我终究不能在其中学到一些本质的东西。
用《小王子》里面的狐狸的话说,就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无法看见,只有用心灵才能看见事物的本质。
娱乐节目的功效就是追求戏剧、夸张、形象,而学习知识,需要的是严谨、细节、抽象。所以娱乐和知识,其实完全站在两个对立面。
这是我最近获得的一个很重要的启发,感觉自己像是迷途的船只重新走上了航道。
文章写到这里,我非常的开心。
虽然已经是接近夜里两点,但我很享受这个认知的破碎与重建的过程。
而且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基本是由我这个个体来触发和主导的,不是什么“你应该怎样怎样”的外界驱动哦,是我内在的驱动。
我觉得任何事情,真的只要你坚持,你必然会越接近事物的真相,一句俗话,心诚则灵。
今天我和朋友说,“我今天早上看《快乐男声》,中午看《十三邀》,下午睡了三个小时,醒来后收拾宿舍,看了期《奇葩说》,晚上去跑步,回来后洗衣服,看《跨界歌王》,看完了看《中国有嘻哈》,现在在看《晓说》,然后一天就没了。。”
我的确是一个综艺迷,但是从此以后,我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太沉醉于综艺,或者说,培养自己的一双慧眼,能够透过综艺,看到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而不要被“娱乐”乱带节奏。
我最近其实也在改善,我开始重新接触书籍,准备大量阅读,我发现读书真的是一件特别性感的事儿,思想上的高潮令我欲罢不能。但因为常常高潮,太累,所以才怡情于网络。
但如果我真的有那个脑力,我一定会在书中沉醉,那里是我的桃源,直至羽化登仙。
我相信,过一阵子,我就会重返公众号。
而那时候,我一定不会是一个“娱乐时代”的奴隶,而是一个“反娱乐化”的战斗者的形象,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通过书籍带给我的认知升级,来给公众号的读者带来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而不是在间简单单的搔首弄姿。
最后,还是想说,写作是一件浪漫的事儿。你把你的思想,以文字的方向进行展示,并通过比特传播,让更多人来分享智慧,这是在这个时代,与别人链接的非常有效的一个方式,所以写作也是一件值得投资的事儿。
当我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娱乐的时候,我发现,我对未来,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