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得名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6年)设立的昆山县,其名称源自境内的小昆山(今属上海松江区),该山因三国时期陆机、陆云兄弟的才华被喻为“玉出昆冈”而得名,象征人才珍贵如玉。
也有称:因玉峰山产昆石如玉而得名。
昆山名字的由来主要源于其境内的玉峰山(又称马鞍山),因山中盛产晶莹剔透的昆石,如玉似玉而得名“昆山”,这一名称始于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6年)置昆山县时
历史背景与名称起源
昆山古称“娄邑”,秦代置娄县。南朝梁大同三年(536年),分信义县置昆山县,县治位于小昆山北侧,此为“昆山”名称之始。小昆山又名天马山或玉峰山,因山中产昆石(玲珑剔透的玉石),得名“玉峰山”。
历史背景与名称起源
昆山古称“娄邑”,秦代置娄县。南朝梁大同三年(536年),分信义县置昆山县,县治位于小昆山北侧,此为“昆山”名称之始。小昆山又名天马山或玉峰山,因山中产昆石(玲珑剔透的玉石),得名“玉峰山”。
名称由来与文化象征
地理依据:县名直接取自境内小昆山,《旧唐书·地理志》明确记载“取县界(昆)山名”。
文化典故:三国东吴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合称“二陆”)葬于此山,其才华被比作“玉出昆冈”(昆冈为传说中产玉之山),后人遂称此山为昆山。
别称关联:昆山别称“鹿城”源于春秋吴王寿梦豢鹿狩猎的传说,与“昆山”名称无关。
名称的延续与演变
疆域变迁:唐代至20世纪50年代,昆山县境多次分割(如1218年置嘉定县、1724年分置新阳县),但名称未变。
现代沿用:1912年昆山、新阳两县合并后,名称沿用至今;1989年撤县建市,仍称“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