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你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有多少呢?
两位心理学家,艾德·迪纳和马丁·塞利格曼,他们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把“非常快乐的人”和“不快乐的人”做了一个比较。
得出的结论是:唯一能够区分两种人的因素就是他们是否具有广泛而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与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又是重中之重,是幸福的真正基石。
17世纪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的那样:“亲密关系可以将我们的快乐加倍,将我们的痛苦减半。”
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爱叫做“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取决于我们所爱的是不是这个人真正的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我们最深最真的特性,也就是我们的个性。
“无条件的爱”的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无条件的爱充满力量。
其次,无条件的爱是幸福的源泉。
正因为无条件的爱拥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只要拥有它,就能大胆地追求快乐和有意义的事情,并获得幸福。在无条件的爱的氛围中,我们将不再焦虑。
如何才能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呢?
首先,爱不是牺牲。不要为了爱去牺牲。
无条件的爱,不代表一个人要牺牲自己,去迎合另一个人。牺牲,只会破坏亲密关系。
有些人,即使选对了伴侣,也不一定会快乐。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对伴侣、孩子或是婚姻的责任感。
就算在彼此深爱的情况下,如果把牺牲和爱并列,认为牺牲越大爱得越深的话,幸福也一样会受到影响。
一段亲密的感情中,双方的幸福感才是衡量整个亲密关系是否幸福的唯一尺度。
其次,理解才是爱的基础,夫妻双方需要彼此坦诚、理解。
要想真正培养长久的亲密关系,夫妻双方必须要将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上面。想被理解,我们就要打开心扉,与伴侣分享自己最深刻的需求。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理解。
最后,伴侣要用心去爱。
找到了合适的伴侣只是培养亲密关系的第一步。一段美满的姻缘除了要有一对合适的人以外,还需要这对佳人用心去经营。
经营比寻找伴侣更重要。
只有用心去爱,情侣才能对彼此包容、理解,他们的亲密关系才能长久。
如果我们把幸福比作一朵花,那么它的土壤是什么样的呢?作者泰勒给幸福的土壤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仁爱之心”。
什么是仁爱?通俗的说法是:爱所有人就是仁爱。
泰勒却说,这种说法过于狭隘。他认为,没有他人和自我之分,爱别人和爱自己是一样的。并且,泰勒认为只有把自己爱好了,才有能力更好地去爱别人。
利他和利己是可以共存的。
就像哲学家爱默生所说的:“人生最棒的补偿,就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不顾自己的情况下,衷心地去帮助他人。”
幸福的土壤是仁爱之心,这个仁爱之心就是让自己快乐幸福,同时也让他人快乐幸福的心。
在幸福的这片土壤之上,我们需要给它施肥,它才能茁壮成长。幸福的肥料又是什么呢?
泰勒提出,幸福的肥料就是“幸福催化剂”。
建议列一张“幸福催化剂”的单子。在这张单子上,写上计划去做的事情,比如和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小聚、阅读、进行社区服务、旅行等等,总之,写一些能够改变日常生活的事情。
然后一个一个去完成,看一看哪些活动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动力。把那些给我们带来动力的事情,划上重点。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在那些烦闷无聊的日子里、在那些被工作压得透不过来气的日子里,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