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写文章,给自己找了许多理由,其实,我自己明白,就是一个字“懒”。某些时候,发现问题容易,可改变二字却是极难的。我早早地发现,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众人”,我自己把身上的惰性很“完美”的调动了出来。
我决定从2018年开始改变,至少,在2017年年末,我要做回我自己,只做我自己,不讨好别人,做一只特立独行的文字爱好者。可到了那一天,我又因为别的事,爽了自己的约,没办法,拿起暑假的一篇书评,凑数发了一条朋友圈-2018,我想看见每一个人,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文章,遇见未来更多的美好。
看着朋友圈底下的评论,我突然醒悟,所谓遇见未来更多的美好,是从此刻开始的,而不是,一条朋友圈说说而已,那一天,我告诉自己,要写新作品,不能拿旧文章来表达此刻,最重要的是,我不能再忍受自己敷衍的态度。
你若敷衍,世界都跟着敷衍你;你若认真,世界都为你让路。
我又开始挤时间来阅读了,又开始着手写文章了。在我下定决心改变的时候,我遇见的第一本书《无声告白》。
很久之前,我送了这本书给初中同桌老李,但是自己并没有看过。当初送给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这书皮上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初这句话打动了我,让我送给好友。如今,同样是这句话,吸引我读下去,也恰好贴合我现在的心境。
读书,让我更喜欢安静,显得特立独行,说得好听点是特立独行,事实上,就是与大环境格格不入,不太合群。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种感觉,就是,身边的人总想去同化你。你起早,有人会说:你咋起那么早哩。你阅读,有人会说:哇,你好用功啊。你不看电视剧了,问你为啥不看了。反正就是你去干件啥事,目光总会停留在你身上,生怕你做了什么事,她们不知道,或者说怕你偷偷用功。当你变的和她们一样了,不再早起,很少看书,很少写文,才能让她们放心。
我这讲的只是小众,放眼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哪一个人不是随波逐流被同化,然后又去同化别人的呢。而后,理直气壮地来一句:是环境造就了我。
环境的确可以影响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自己才是始作俑者,我们以大环境为借口,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然后,又去同化别人,让别人也变成一样,循环往复,然后形成所谓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成为一个围城,明知道它不好,却还有许多人在里边不出来,也有许多人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却如过江之鲫,前仆后继往里去。
真的,这种情况下,能坚持自己的人不多。我也是其中之一,当我开始变得和大家一样,不想惹人注意的时候,那些曾经自律的习惯就像被乌云遮住的太阳一样,一下子暗淡了下去。但时间久了,我就发现,不喜欢这样的自己,这样的生活也无聊,焦虑迷茫,心浮气躁开始了,整个人都不静了,做什么事都做不好。
《无声告白》里,詹姆斯一直想不惹人关注,而玛丽琳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特立独行。这样,两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的矛盾,就反映在家庭里,两个人的性格映照在家庭关系里,就造成了三个孩子性格的缺陷,尤其是莉迪亚,她是父母矛盾的集合,所以,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死亡。
而她,选择了后者,用自己的生命去对抗父母,用自己的生命去成全自己,用自己的生命去唤醒生命的自由意识。
蔡崇达在《皮囊》里说:这世间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成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如果都泯然众人,我真的会感觉到很可怕,也很恶心。
前段时间,知唐老师给送了之前参加课程的一本书,他发信息的时候说:期望看到您更多优秀的作品!写作改变人生,希望您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书写有意义有价值有温情的文字!
因为近来,我天天装成自己是众人,很少看书,很少写作,当看到知唐老师的这段话,突然觉得,原来在文学的路上,全国各地都有小伙伴,我并不特立独行,也不孤单。当时,我也很惭愧,我差点都放弃了自己的初心。
借用《无声告白》里的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已然受够了伪装自己去成为众人之一,还好,我发现的不算晚,虽然我还没完全摆脱他人的期待,但我不会再用别人的评价来左右我的人生。
唯热爱不能停,唯自己不可以辜负。
2018,我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出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是我对自己的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