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说法,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里,出现了“两个半完人”,
那个半个是晚清的曾国藩,两个完人一个是众所周知的孔子,另一个就是明朝的王阳明。
那么,王阳明是成为接近完美的圣人的?
01,
据说孔子出生时,是因为其母梦见有麒麟出现,怀孕十一个月生下了孔子。
王阳明的出生,也是如此般传奇,孔子他妈梦见麒麟,王阳明他妈更厉害,梦见了一群仙人,头戴金盔,脚踏七星彩云,送来了一个小孩,等到她醒来时,王阳明就出生。
他爷爷一听是骑着浮云来的神仙送来的,那就叫王云吧。
原本以为是神童转世,但只猜中了开头。
这个小王云嘛,着实让家里人失望,到了五岁了,还不会开口说话,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小儿自闭症呢。
一个世外高人看了看,说了句,是个好孩子,可惜道破!
他爷爷突然醒悟,云者,道破天机,怪不得不能说,于是立马改名王守仁。
奇迹发生了,五岁的王阳明立马能开口说话,随便开口就是四书五经的名句,震惊四座。
大佬之所以大佬,是因为他每一刻都在思考,包括他还是幼童时,王阳明自出生时就听父亲念四书五经,有些人是左耳进右耳出,有些人是不想听却听进去了,王阳明属于后者。
02
现在的人,小时候是看金庸古龙小说长大的,都想着长大后做大侠。
十五岁的王守仁,虽然没有武侠小说看,但他经常做梦,梦里他是单枪匹马,弛聘疆场,斩敌于马下,此时他好舞刀弄枪。
我们小时候的偶像是郭靖,正如李白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扶衣去,深藏功与名”,
而他的偶像,是于谦,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铲除明朝边患,一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那时他关心国家大事,有事没事就去于谦庙。
就在爱国情绪高涨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十七岁的王守仁回到老家。
这是他第一次面对死亡,睹物思人,外面的世界再好,也终究要死,所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还没等他想明白,他就被安排结婚成家了。
都说洞房花烛夜是人生一大喜事,但大佬嘛,肯定是不按常规出牌的
而王守仁在成婚那天,不知所踪,把两家人急得啊,报官吧?可自己就是官啊,只好派尽人去找,找了一整天都没找到。
后来王守仁王自己回来了,原来他是去道观了,一时竟忘了自己那天要成亲。
古代文人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科考入仕。
更何况他的老爸还是状元郎,还没考就有很大的压力,出榜那天,很多人没有考上的人痛哭流泪,大喊后悔,早知道就多用功一下了,王守仁,也落榜了。
但他却说,世人是因为没有中榜,感到耻辱,我是因为没中榜而动心了,感动耻辱。
至此,青年王守仁有了大佬的邹形。
03
28岁,王守仁终于考中进入,二甲第七,相当于全国的第十名。
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步入仕途的王守仁应该是一马平川,但年轻人总有血气方刚的时候,因为写了个折子,让皇帝朱厚照远离宦官刘瑾。
这下可好,把刘瑾得罪了,刘瑾作为宦官集团的代表,早就对文官集团下了阴手了,他还拉拢王守仁的父亲,不过被拒绝了。
老子不给面子,其小子还过来骂我,刘瑾一气之下,让人把王守仁的裤子脱了,至此,王守仁成为大明朝第一个被脱了裤子打屁股的官员。
下狱,流放。
王守仁来到了贵州龙场,从正六品,连降九级,到龙场驿时,别说办公楼了,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他只好带着仆人搭了个茅草屋。
面对不熟悉儒家文化的土著老百姓,虽然语言不通,但他靠着笔画,一来二去,居然和当地老百姓成为了好朋友。
在老百姓眼中,这驿丞人挺好的,就是有些怪,经常说一些听不懂的句子。
世事变迁,远离朝局的王守仁,就是这龙场悟道的。
他提出,真理不是向圣人去求,而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求,致良知,就是有是非之心。
王守仁开始了讲学,至此,王学开始兴起,周边的文人大家,都来请教他。
后来他调任其他地方,教过的学生数不申诉,高峰时开坛教学,现场有上千人来听。
04,
学生多了,自然会有抬杠的刺头。
这不有一天,一个学生老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良知,其他的学生也叽叽歪歪附和着。
恰逢一个小偷被抓了,于是王守仁说,我把他的良知找出来,你们就明白什么是良知。
他让小偷脱衣服,小偷一直脱到只剩一条裤衩。
王守仁言辞锋利让小偷脱,小偷死活不肯,说“哪怕你杀了我,就是不能脱。”
他追问为什么,小偷答不上来。
王守仁大声说,这就是良知,他虽是小说,但他有是非判断标准,脱外套,可以,一丝不挂,不可!
小偷激动得跪下:我迫于生计才做了小偷,从来没有尊重我,也从来没有说我还有良知,只有你。
由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特聘教授,吕峥写的《明朝一哥》,用现代化的表达,阐述了一代大师王守仁传奇的一生,
正如他的坎坷经历一样,所有的解脱,都是要经过外在环境的压迫,以及内心的痛苦挣扎,最才能终获得解救。
愿我们,都能获得自我的救赎。
文字丨公叔荣
图片丨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