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
https://warontherocks.com/2025/06/i-fought-in-ukraine-and-heres-why-fpv-drones-kind-of-suck/
2024至2025年间,一名斯洛伐克军官(Jakub Jajcay)在乌克兰武装部队顿巴斯前线的FPV(第一视角)攻击无人机小队服役半年。从最初对这一“尖端装备”的期待,到部署末期的“幻灭”,其前线经历揭开了FPV无人机实际战场表现的面纱,也折射出无人机反制技术的制约作用与设备发展方向的核心矛盾。
一、FPV无人机:宣传与现实的落差,“补刀”任务占比超预期
根据前线记录,FPV无人机为四旋翼方形机身(边长7-12英寸),操作员通过VR眼镜接收机身前置摄像头画面实现操控,主流型号为一次性自杀式机型,可携带重达1.5公斤的炸药。其宣传定位是“低成本、易获取的战术级精确打击工具”,能快速打击移动目标或掩体、地下室等难触及区域,甚至有观点称“俄乌冲突中60%-70%的战场伤亡由无人机造成”(原文提及该数据未区分FPV与其他无人机类型),更有论调将其类比“火枪革命”,称其将终结部队隐蔽与集结战术,甚至取代火炮。
但前线实际数据却显露出明显落差。该斯洛伐克军官统计显示,其小队FPV无人机任务“完全成功”(飞抵目标、正确识别、命中并引爆炸药)的比例仅为43%;若计入因天气、技术故障或电子干扰提前取消的任务,成功率进一步降至20%-30%。更关键的是,“绝大多数任务是对已被迫击炮或可重复使用无人机打击过的目标进行‘补刀’(double-tap strike),真正能完成‘其他武器无法替代的精确打击’任务占比仅为个位数”。
成本层面,FPV无人机的“性价比优势”也不成立。原文提到,一次FPV任务物资成本约500美元,而一枚迫击炮弹或可重复使用无人机投放的弹药(如改装迫击炮弹、40毫米榴弹)成本均低于100美元。“指挥官因‘有能力就使用’的逻辑部署FPV,却忽视了其并非最便宜选项”,该斯洛伐克军官直言。
二、技术瓶颈叠加反制压力,电子干扰成最大“拦路虎”
FPV无人机的战场局限,一方面源于自身技术缺陷,另一方面则受制于成熟的反制手段,两者共同削弱了其作战效能。
从技术端看,FPV无人机可靠性堪忧:“四分之一的无人机在起飞前会发现技术故障,多为无线电接收器或视频发射器问题,多数无法现场修复,只能拆解取零件”;即便成功起飞,约10%的任务会出现“命中但炸药不引爆”的情况,电池中途耗尽也时有发生。此外,其设计短板明显——原始定位为“富人玩具”(用于特技表演或竞速),导致“无法悬停、低速飞行或在目标上空停留,操控难度极高”,培养熟练操作员需数月,而乌克兰基础培训仅5周,多数操作员靠“实战摸索”,撞树、碰电线等失误频发。更关键的是,主流FPV无导航设备(GPS因干扰无法使用,也无指南针、惯性导航),依赖操作员地形认知与导航员指令,夜间作战能力更是稀缺(具备夜视功能的型号成本翻倍且供应短缺),而乌克兰冬季每天14小时黑暗,风雨雪雾均会导致无人机无法起飞。
电子反制技术则成为FPV无人机的“致命制约”。原文明确指出,“操作员与无人机间的无线电链路不可靠,是成功打击的最大障碍”:无人机贴近地面时易因障碍物丢失信号(甚至一座高楼或小山就能阻断视线);前线最多有12支无人机小队争抢有限频段,即便协调也可能等待半小时,若频段冲突则直接坠毁,此类故障占任务失败的3%;更严峻的是双方电子战干扰——“敌方干扰直接击落了31%的我方无人机,即便明知目标区域有敌方干扰,指挥部仍有时强制起飞”;己方干扰同样麻烦,“步兵或车辆的便携干扰器听到无人机声音就启动,不分友军,导致3%的无人机坠机”。
三、设备发展方向:光纤无人机成新选项,但短板仍明显
面对反制压力与技术缺陷,FPV无人机的迭代方向已初现,但新方案仍需突破多重限制。
对现有FPV无人机的改进路径已较为清晰: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质量控制、减少廉价零件依赖”降低故障概率;采用“数字信号传输、跳频技术”及“中继无人机放大信号”增强抗干扰能力;优化操作员培训体系缩短熟练周期。这些改进虽能缓解部分问题,但尚未触及无线电链路易受干扰的核心痛点。
光纤控制无人机被视为“下一代方案”,其优势显著——“光纤不受干扰,无需协调频段,且无无线电发射器可延长续航,甚至能让无人机在路边降落等待数小时伏击车辆”。但该技术仍存明显短板:“连接无人机与操作员的线缆限制机动性,勾到障碍物就失控,无法折返或绕目标盘旋(易缠线)”,前线操作员“主动抗拒使用”;成本更高(10公里线缆的光纤无人机价格是同射程无线电型号的两倍);乌克兰光纤无人机产能远低于无线电型号,长期供应短缺。
对于北约等军事力量,亲历者的建议更偏向“务实选择”:“优先强化迫击炮支援,而非大规模列装FPV无人机”,因为“迫击炮不受天气、干扰、频段拥挤影响,训练有素的班组5分钟内即可命中目标,成本更低,射程也不逊于FPV”;若需战术级精确打击,“应选择‘弹簧刀’等高端巡飞弹,其昼夜精准度、抗干扰能力、易用性均优于FPV,虽成本更高,但考虑到仅10%的FPV任务是有效精确打击,高质量装备的投入更值得”。
四、结语:FPV难成“战场革命”,反制与效能平衡是核心
从俄乌前线的实际表现来看,FPV无人机虽在特定场景发挥作用,但远未实现“取代传统武器”的宣传预期,其效能高度受制于电子反制技术,自身技术缺陷与成本劣势也难以忽视。未来,无人机设备的发展需在“抗反制能力”与“作战效能”间找到平衡——光纤无人机虽抗干扰,但机动性与成本问题待解;现有FPV的改进需突破无线电链路瓶颈。而对于军事力量而言,装备选择不应盲从“新技术噱头”,而需结合战场实际,优先部署迫击炮等“不受反制影响、成本效益更高”的成熟装备,辅以高端巡飞弹应对精确打击需求,方能在“无人机与反制”的博弈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