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厉害了才开始,而是开始了才有机会变的厉害。
说到知识的分享者我们总是首先想到老师或者是专家,觉得一定是在某个领域已经很厉害了,才够资格去分享,这其实是一个大大的误区。在现在这个知识迅速传递的时代,等你变厉害了,这个时代又以幂次方的速度进步了很多,于是乎你又觉得自己不够厉害,继续追逐时代的脚步,这样下来,你永远没有办法达到心目中厉害的标准。最简单的方法,现在就开始,找准你的定位和你的特长之后立即开始。立即开始没有任何成本,但却能给你带来无穷的收获。人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能得到锻炼,得到更大的进步。
这让我想到在工作中,如果你的上司布置一个超过你目前能力范围的工作,你可能会退缩,有的甚至会泄气的说这个任务可能会有点难,但是为什么不想着尝试一下呢?如果总是做着你已经很熟练没有任何难度的工作,怎么会成长呢?只有去尝试才会积累经验,下一次才会做的更好,多做了几次之后就轻车熟路了。我在一开始去做presentation 的时候也是相当紧张,提前准备了好久,甚至还希望上司会“回心转意”,最后不派我去了。但是当我真的开始去尝试会发现并没有那么难,而且正因为有这样的开始,之后再去做presentation的时候明显整个人都不紧张了。而现在要去尝试更困难的工作,内心也更加坚定,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有什么好怕的呢。只有那些愿意承担困难的工作的人,成长才会更快,进步也会更快。
同样的,对于做领导的人,你需要给下属足够的机会去锻炼,如果你老是抱着“他是个新人,什么还都不懂,经验还不足”这样的想法,不敢去给他一些稍微有难度的工作,那他的成长会非常慢。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我看过不同公司的做法,最后的结果真的就是,在一个鼓励员工不断尝试的氛围里,员工几个月能达到的能力,在一个不鼓励员工去尝试的氛围里,可能需要几年才能达到这样的能力,而且员工会变的越来越变得不想去尝试。
刻意练习,坚持复盘,跳出舒适圈。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每天在坚持一件事情,比如写作一百天,晨读一百天,早起一百天,这样就叫“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殊不知,坚持一件事情并不一定就是等于取得了进步。只坚持,不总结,那是原地踏步。只有在坚持的路上,不停的反思和总结,并且要做到下一次在这一次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和进步,这才是刻意练习,这样的练习才会推动着你向前走。
工作中亦是如此,我的同事告诉我,他在做完bidding之后,不管自己在bidding的现场发挥的怎么样,他都会进行反思,看看自己还有哪里讲的不够好,哪里还可以改进,甚至在睡觉在做梦都在想,虽然我们不一定都要做到做梦都在想,但是不断的反思才会得来下一次的进步,这样不断的积累,最终肯定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努力,而是没有领悟什么才是真正的努力。
同样的在我组织英语学习群的时候,在我做分享的时候,我应该去想想我能在那些地方有所提高,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讲更能提起大家的兴趣,大家更想了解什么,哪里还能进行一些补充,多多去思考之后,下一次就一定会比这一次讲的更好。一句古话说的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定要切忌自我满足和停滞不前,如果你只是不断的重复自己已经讲过的东西,不做任何改变,很快就会被淘汰。
对于晨读的小伙伴,大家可以想想,你可以看看你今天读的是否比昨天读的有进步,发音是不是更加标准了,断句/流利程度/连读/语音语调有没有向native speaker更迈进一步?如果你读了一个月,听起来还是和先前了感觉差不多,那说明你在原地踏步。同理也可以运用到任何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刻意练习才能让我们最终达到巅峰。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不是说它会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而是会给你配得上的机会。
所谓的牛逼,不过是像傻逼一样在坚持,最后来了点运气。
我小学毕业的时候老师说的一句话,我这么多年一直记得,包括那天的场景都深深的在脑海里,她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可惜当时我只是表面上听懂了,实质上却没有领悟。不管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还是“世界会给你配的上的机会”,这都告诉我们,你需要先付出才会有回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坚持”这个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从小到大,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告诉你做事要坚持,陌生是因为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我在和很多人的交谈中,大家都说“哎,我太懒了,老是容易半途而废”或者“我怎么才能战胜懒癌啊?”。曾经的我也会这样说,都是因为懒才怎么怎么样,而现在当我在时间这么紧迫的情况下,同时坚持看书听课等等一系列事情之后,我发现所谓坚持就是你有一个信念,并为了这个信念不断前行。与我而言,这个信念就是,我相信所有的事情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有了这个信念,我并不觉得痛苦,反而内心更加坚定和充实。以前认为像天塌下来一样的困难,现在觉得这些困难通过努力都是可以达到的。
所以,如果不要总是在原地寻找机会,迈出步子,不断向前,机会其实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