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七月一号,结束了我的大一,成功的从别人眼中的高中生转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大学生。最后一科工程制图一结束就收拾东西奔向火车站,像是要逃避自己这一年来过的生活,心态慢慢的就变的宽了很多,也不去管考试挂科了怎么办,也没想过挂科了是不是该好好学习,现在躺在z开头的火车硬卧的中铺上,连翻身都困难的中铺,火车的颠簸让倦意渐渐消失,隔壁其他铺的车友们都很安静,不知道是不是缘分,居然跟同班同学买到了一趟车的同一车厢,离得很近很近,整个专业唯一一个我的老乡,平时在一起都是方言交流,考试也是紧挨着并肩作战,小时候听某位四处游历过的大人说起过洪湖人的口音跟我们是一个调调,所以当然一开学就与专业另一个湖北的老乡用方言交流,果不其然,交谈起来畅通无阻。又想起来跟同宿舍楼上的一个老乡,几乎天天都能碰面,但是用普通话交流了接近快一点,原本以为人家只会说普通话,结果老乡会听到他说了一句岔巴子。在异乡,想说一句老家的方言有时候都那么难。
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几个京山的老乡里面是最先放假的,学姐学长们都先要各种实习,有时候,在他乡,有先来的家乡人带路无疑是一件特别好的事,记得那时候还没被录取,就认识了早一年到石家庄的李宁馨,同学的同学,然后就跟每届的新生一样打听学校各种情况,各种情况打听完了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能不能上是个问题,然后也就是各种担心,相反自己的专业并不是瞎报的,看了看历年的各专业录取分数线,所读的勘查技术与工程是收分比较低的,又不太喜欢跟电有关的学科,更不喜欢局限于理论的数理,斟酌之下就上了这个不太好找工作的冷门专业。后来对专业的了解越来越深,发现这才是适合我的专业。
不知道在如今300km/h很常见的中国,100km/h的z字头火车算不算慢,窗外淅淅沥沥的雨点不断打在车窗上,经历过了之后才知道,华北地区的降水量真的少的可怜,跟江南水乡气候上差距巨大,在朋友圈看到家乡的朋友一个月以来各种刷屏,家乡又遭受水灾了,每年夏天都是雨水充沛时节,有时候雨水来的不及时,就成了旱灾,雨水太过充沛,就成了洪灾,传说中的98年洪灾,因为那时候太小了,经历过也没印象,倒是记得比较清楚的是07年,在我看来,地势低的地方淹两三层已经很可怕了,记得高中的时候跟同桌土豆聊起07年洪灾的事,他说他那几天一家人出去旅游了,等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家两层楼小楼房,所有的电器家具都换新了,跟我说终于换了台新电脑,玩游戏再也不卡了。刚刚又听朋友说,武汉到京山的火车这段时间因为下雨总是晚点,今天可倒好,开一半了又返回武汉了,平常天速度80km/h左右,下雨的时候从武汉坐火车到京山的时候都能坐个高铁从北京到武汉了。其实火车晚点,航班延误,这种由天气原因导致的事故有谁想看到呢?不管以后火车提速到什么程度,也都会有晚点发现。一切不急燥,顺其自然可好。
入夏以来,石家庄的天气已经无法用炎热来形容了,我觉得石家庄绝对有实力评选为火炉之一。没有空调的宿舍,也只有我有一个35w的小风扇,即使在炎炎的六月,宿舍任然有室友穿着秋衣睡觉,只能说祖国各地的天气不一样,大家刚离家乡也都还没适应过来吧。记得刚到石家庄,以前没见过雾霾,来的第一个月整天咳嗽,可能这就是叫水土不服吧。上铺的藏族兄弟整天特别嘻哈摇滚,讲真,唱藏歌还挺好听的,虽然听不懂唱的什么,但是那个调调真的是动听。当石家庄的夏天来临,藏族兄弟喊我一起去游泳的时候,因为我一开学就买了一套泳镜泳裤耳塞鼻塞一类的,当初以为澡堂是澡池子,要下去泡的,并不是因为为了游泳才买的装备,纯粹是为了洗澡,当然这些肯定不会说给其他人听,藏族兄弟以为我会游泳,还跟我交流游泳的体会,可是我不会游泳啊,只能用游泳池太脏受不了等等一系列为借口,其实对水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记得特别深,六岁的时候吧,一天中午在王家桥,杰哥那时候还在读六年级,池塘边上有像壁虎一样的生物在爬行,就想去抓一个上来瞧瞧,结果,场面被河水冲刷的岸边石头长满了青苔,滑滑的,脚下一滑,掉进了水里,还好杰哥眼疾手快,从门口从过来一把抓住我的脚把我提了上来,那时候我不知道已经喝进去了多少水了,但是意识还是特别清楚的,从此再也不敢接近河边碰水,更不用说游泳。每年夏天,水里面的悲剧身边总是在发生,有些人下了水就再也没上来过了,水下面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危险,万事都不可鲁莽。
火车上的空调随着夜的深也越来越凉了,火车也是时而的颠簸。也许人的一生就像火车一样,始发地发车,一路经历平稳与颠簸,不管是普快还是专车还是特快还是高铁,最后都会到达终点。 即将到来的大二加油!